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血虚氣郁体虚寒妊娠腹痛调氣血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有称为“胞阻”的。
“胞阻”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按其原文,胞阻具有腹痛与下血证候,但后世医家有认为胞阻即妊娠腹痛,不伴下血证。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孕妇腹痛,名为胞阻。”《金匮心典》说:“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故也。本节论述的妊娠腹痛,按后世的说法,不伴有下血证。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虚、气郁、虚寒等,以致胞脉受阻或胞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腹痛。其病变仅在胞脉,尚未损及胎元,但严重时亦可因胎脉阻滞,血脉不通,胞胎失养而影响胎元。
1、血虚:素体气血虚弱,妊娠以后血聚养胎,阴血益虚,气血运行无力,胞脉失养,因而腹痛。
2、气郁:素性忧郁,孕后血以养胎,肝血偏虚,肝气失于条达,血海气机失调,胞脉阻滞,气血不畅,以致腹痛。
3、虚寒:素体阳虚,孕后胞脉失于温煦,有碍气血畅行,因而发生腹痛。
本病以妊娠后发生小腹疼痛为主,痛时多腹软而不拒按。其他如宫外孕、胎动不安、堕胎、小产等也有腹痛,宜细为诊别。特别对骤然急剧腹痛的患者,更应重视,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参见附表2,痛证)。
此外,内、外科病之腹痛证候也可能发生在妊娠期,应根据各病的临床特征及有关检查予以鉴别。
本病辨证主要根据腹痛的性质结合兼证及舌脉等辨其虚、实。虚证多隐隐作痛,实证多为胀痛。治法以调理气血为主。
若病情发展,出现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征象时,则按胎漏、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处理。
1、血虚
妊娠后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或少寐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
血虚气弱,胞脉失养,故小腹绵绵作痛。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萎黄,不能养于心,故少寐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滑而弱,均为血虚之象。
养血安胎止痛。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去泽泻,加首乌、桑寄生。
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
方中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行血中之滞,白芍养血缓急止痛;茯苓、白术健脾以益生化之源。加首乌、桑寄生养血固胎。气血充沛,脉络流通,则痛止胎安。若小腹冷痛,可于方中加艾叶以暖宫止痛。
2、气郁
孕后小腹胁肋胀痛,或情志不爽,或急躁易怒。苔薄黄,脉弦滑。
孕后胎体渐长,容易影响气机之升降,又因肝气拂郁不舒,气机失调,胞脉气血阻滞,故小腹胀痛。肝脉布胁肋,肝气郁结,故胁肋胀痛。苔黄为郁而化热之候,脉弦病在肝,滑为有孕之象。
舒肝解郁,止痛安胎。
逍遥散(方见月经病月经先后无定期)加苏梗宽中行气安胎。郁而化热者,加栀子、黄芩。
3、虚寒
妊娠小腹冷痛,绵绵不止,形寒肢冷,面色白,或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阳偏虚,寒从内生,胞脉失于温煦,影响气血运行,故小腹冷痛绵绵不止;阳气不能外达,故形寒肢冷,面色白。脾阳失煦,故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虚寒之象。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胶艾汤(《金匮要略》)加巴戟、杜仲、补骨脂。阿胶、艾叶、当归、川芎、白芍、干地黄、甘草。
方中艾叶暖宫止痛、川芎、当归温养血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阿胶养血安胎。加杜仲、巴戟、补骨脂以温肾补阳,使阴寒消散,气血流畅,则腹痛可解。
《圣济总录》曰:妊娠脏腑虚弱,冒寒湿之气,邪气与气正相击,故令腹痛。病不已,则伤胞络,令胎不安,治法宜祛散寒湿,安和胎气,则痛自愈。
某妇,怀孕后时常腹痛,痛连腰胁,痛时不能食,亦不能寐,此为胎气不调,气血不和,应慎防流产。治宜调气安胎。方用:当归18g、白芍、白术各9g、茯苓15g、菖蒲3g、香附9g、木香5g(后下),甜橙皮9g,素馨花6g,苏梗5g,苎麻根9g,桑寄生15g。
服后痛减,照方再服而安。(《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注:素馨花,为木樨科植物,素馨的干燥花或花蕾,味辛,性平,能舒肝和胃,消胀去滞,主治胁痛,腹痛。
会议期间与北京妇科专家肖承棕(北京四大名医肖龙友之女),江苏省主委合影
联系
新浪博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nxftyy/9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