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国演义》,我顿悟了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三国演义》不但是一部历史小说,而且还是一部蕴含了许多人生智慧的智慧书,读懂了将让您受益终生。
1.知识如果不懂得运用,就无法变成力量。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的第一谋臣张昭称得上是一个饱学之士,但他不懂得运用,只是一个空谈之人而没有实干精神。在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出戏中,首先驳斥的就是张昭,诸葛亮给他下的定论是“坐以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他自始至终都反对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操。当时蜀汉和东吴势力弱小,如果不联手的话势必会被曹操各个击破,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三国鼎立。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激励着无数人奋发学习,这当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他还说过“掌握知识不是为了争论不休,不是为了藐视别人,不是为了利益、荣誉、权力或者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为了用于生活。”从中我们能看出,学习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转化为力量。否则,即使学富五车,只能像张昭那样“坐以立谈,无人可及”。
对每个人来说,知识确实是一个好东西,但如果不懂得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就不可能变成力量,充其量只是一个会走路的书架,仅此而已。诸葛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他懂得在实践中运用,所以说服东吴与蜀汉联盟,借来了东风,借来了箭,从而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后来又造出木牛流马,等等,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为蜀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再看看张昭,同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他不懂得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只是用来谈天说地,在赤壁之战中没有发挥自己的长项,实在是可悲可叹。
在现实生活中,像张昭一样的人大有人在,他们谈天说地,无所不能,但当运用到实践中的时候,却是一个毫无动手能力的低能儿,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力量。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懂得提高思维能力,认真学习知识,然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变成动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不懂得正确应用知识,同样不可能变成力量。
在《三国演义》中,马谡和王平奉命镇守街亭,当来到街亭后,马谡便第一时间前往查察地形,认为街亭地势险要,魏军不敢来犯。王平建议在要道处扎营,才能保住街亭。马谡不但听不进去,而且还教条地搬出了兵法,认为兵法上说的“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自认为按照他的部署不会出现是么问题。王平再次建议不能死守绝地,他却再次以孙子兵法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断然拒绝,还一口一个熟读兵书。
司马懿率领大军前来,将四周围得水泄不通,又下令魏兵沿山防火,蜀军陷入缺水断粮的境地,但没有出现马谡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出现了蜀军不战自溃,导致街亭失守的严重后果。马谡熟读兵书不假,但他惟兵书、惟教条,从来遭受了惨败的命运。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句名言:“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书本之外。”这告诉我们,不但要读书,而且要走出来,都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今中外,那些储能拔萃的杰出人物无一不知识渊博,但他能懂得不为书所累,有自己的思考,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而不是死守教条。所以不懂得正确应用知识,同样不可能变成力量。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4%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jxftyy/1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