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腹痛、腹泻别大意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范围多自直肠、乙状结肠开始,可逆行向上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道糜烂、腹泻、腹痛、排黏液便或脓血便;克罗恩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也可累及空肠、全结肠甚至是口腔、食管、胃等整个消化道,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由于很多疾病都会出现腹痛、腹泻的肠道表现,且炎症性肠炎过去在国内并不常见,因此,该病常被误诊为功能性胃肠病、结肠慢性炎症等,直到症状反复加重或有明显并发症时才意识到诊断有误。
专家提醒,炎症性肠病容易频繁复发,难以治愈,少数患者甚至会因消化道严重受损而出现癌前病变。越早治疗,越有利于控制病情。如患者持续出现腹泻,特别是有黏性脓血便时,医院消化科就诊,通过常规的大便、生化免疫、胃肠镜和X线钡剂灌肠等检查,可作出诊断。尤其是胃肠镜检查,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需加做肿瘤指标、小肠镜及全腹CT检查。另外,要排除肠结核的可能。
坚持规范治疗防恶变
炎症性肠病可增加大肠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国外的一项统计显示,左半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是正常人的2.8倍,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是正常人的15倍,而幼年起病的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甚至是非患者的倍。专家指出:"也就是说,炎症性肠病发病年龄越小、病变越广、病情越重,癌变率就越高。因此,坚持长期、规范治疗,防止恶变成为关键。"
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消化道往往很脆弱,因此,患者应限制摄入膳食纤维和乳制品,注意补充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患者可以通过食谱日志来记录哪些食物可以缓解不适,哪些则加重症状。对于可能加重病情的食物(如虾蟹等),尽量不要食用。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由于炎症性肠病的主要以肠道症状为主,所以患者和家属都非常关心患病后日常饮食该怎么吃?其实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日常饮食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每餐以正常食量2/3为宜,每日进餐4~5次。
2、减少油腻和油炸食物的摄入,如果有乳糖不耐受的人,应减少牛奶和奶制品的摄入。也不要吃引起肠胀气的食物如黄豆、芋头等,而鱼、虾、蟹及蚕茧等容易引起过敏的一类食物也应该少吃为宜。
3、限制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坚果、玉米、一些蔬菜及粗粮等。
4、膳食供应给足量的热能及优质蛋白、无机盐、维生素,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冷饮等。
5、炎症性肠患者多缺乏叶酸,维生素A、B6、D、K,以及钙铁等多种营养素,应进食富含以上营养素的食物。
另外,炎症性肠病患者还要注意主食和副食的食物选择。主食宜精细,用富强粉、精制米面等。禁用粗制粮食,如玉米面、小米、全麦粉制成的食品,以免增加肠道负担和损害。
副食则可选用瘦肉、鱼、鸡、肝、蛋等作为提供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疾病活动期要限制牛乳。不吃胀气食物,如黄豆、葱头等食物,蔬菜可选用山药、胡萝卜等含粗纤维少的块根类食物。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lcftyy/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