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药苑陈让中医药回归民间
女人真的不容易,男人所面对的工作、压力、事业、烦恼,她们一样都不少,她们还要怀孕、生孩子、带孩子、做家务。另外还要面对只有女人才有的至少21种常见妇科疾病。女人不易,女人伟大。所以女人理应受到关心、关爱。从今天开始,芳药苑将陆续展示常见的21种妇科病,希望能对女士们有所帮助,感恩女性!
我说过女人不易,除各种妇科病外,光只一个白带病也够女性朋友们受的。据一些女性朋友描述,白带非常多,非常清稀,像水一样一股一股地流出来;而有的女性朋友说,白带发黄发臭,让人非常尴尬,人多的地方都不敢去;也有的女性朋友说,白带像豆腐渣一样,一坨坨下来,让人非常害怕。
白带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白带异常是什么问题,下面我们来展开说明。
白带是由阴道黏膜渗出液、宫颈管及子宫内膜分泌的液体混合而成,正常情况下它是白色稀糊状或蛋清样,偶尔淡黄色,带有黏性的液体。而当女性生殖道出现病变时,白带就可能会出现异常,表现为量增多,以及颜色、质地、气味改变。
白带异常多见于有不洁生活史的成年女性,还与多种妇科炎症和肿瘤有关。
白带异常根据其性状可分为以下几类:
脓性白带:白带呈黄绿色,黏稠,有臭味,由生殖道细菌感染所致。
豆腐渣样白带:白带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小碎块,常同时伴外阴瘙痒难忍,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典型表现。
血性白带:白带内混有血,血量多少不定,主要见于生殖系统肿瘤,此外宫内放置节育器也可出现血性白带。
透明黏性白带:白带量较大,其外观与正常白带没有明显差异,多见于卵巢功能失调、阴道腺体疾病、宫颈高分化腺癌等疾病。
泡沫状稀薄白带:颜色呈灰黄或黄白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为滴虫性阴道炎的典型表现。
鱼腥味白带:呈灰白色,质地均匀,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常见于厌氧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阴道病。
水样白带:表现为持续流出淘米水样白带,且伴有特殊臭味者,多见于宫颈炎、阴道癌晚期伴感染;表现为间断流出黄色或红色水样白带者,多见于输卵管癌。
白带病中医叫带下病。
带下的量、色、质、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不舒服才能称为“带下病”。本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卵巢早衰、闭经、不孕、妇科肿瘤等疾病而引起的带下增多或减少。
“带下”之名,最初见于《内经》,而“带下病”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带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现代人所说的赤白带下。
狭义的带下包括生理性带下和病理性带下。生理性带下是指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一种润泽于阴道内的无色透明、黏而不稠、无特殊气味的液体,该液体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相对增多,这是机体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的正常表现
(为什么这个时候会来白带呢,因为这个时候是女人的排卵期,这个时候要来白带润滑排卵通道)。
由于多数女性的带下略呈白色,故俗称“白带”。如《沈氏女科辑要》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即为病理性带下,简称为带下病。《女科证治》:“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以湿邪为主,也就是说身体里湿气或湿热非常大了。主要病机是任带两脉损伤,失约或失养。治疗上重在调理任带二脉。
由于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湿气是非常难除的,所以帯下病非常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是女性患者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女人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上面说了是湿气与湿热的问题。湿邪有内生与外感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逢经期、产后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比如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等。
总之,《傅青主女科》有言“夫带下俱是湿症”,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过多的基本病机。临床常见分型有脾虚湿困、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等五种。
另外,带下过少也是不正常的,主要病因是肝肾亏损、血枯瘀阻。
治疗带下病以辨证为主,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味及伴随症状、舌脉,辨其寒热虚实。如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质稀薄,无臭味,绵绵不断者,多属脾虚湿困;带下量多,色质清稀如水,无臭味,有冷感者属肾阳虚;带下量多或不怎么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为阴虚挟湿;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脓性黏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豆渣状,为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稠,恶臭难闻,属湿毒热结重证;带下量少伴有阴道干涩或性交痛等症状者,多属肝肾亏损。
带下病的治疗重在调理肝脾肾任带的功能,治疗原则以健脾、升阳、除湿、滋阴为主,佐以清热除湿、清热解毒、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等法。下面介绍治疗方剂,有需要的女士可以对照选择。
1.脾虚湿困型
表现: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食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治疗方:白术15克、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苍术15克、甘草6克、陈皮10克、芥穗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30克。带下色黄黏稠,有臭味者,加芡实20克、黄柏15克。
2.肾阳虚型
表现: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治疗方:鹿茸6克、菟丝子30克、蒺藜12克、黄芪30克、紫菀12克、肉桂10克、桑螵蛸15克、肉苁蓉20克、制附子6克先煎半小时。带下如崩,称之为白崩,加牡蛎30克、龙骨20克、茯苓30克、五味子12克、韭菜子15克。
3.阴虚挟湿型
表现:带下量不甚多,但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灼热或瘙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治疗方:知母10克、黄柏15克、生地20克、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30克、泽泻10克、茯苓20克、丹皮12克、芡实20克、金樱子15克。
4.湿热下注型
表现:带下量多,色黄,脓性或黏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治疗方:猪苓15克、茯苓20克、车前子30克、泽泻12克、茵陈20克、赤芍20克、丹皮15克、黄柏15克、栀子12克、牛膝15克。或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即龙胆草12克、柴胡12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车前子20克、木通3克、泽泻10克、生地20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如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则用萆藓30克、薏苡仁30克、黄柏15克、茯苓15克、丹皮20克、泽泻15克、滑石20克、通草10克。
5.湿毒蕴结型
表现: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治疗方:蒲公英30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20克、天葵子12克、土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6.血枯瘀阻型
表现: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或干痒,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暗黑,夹有血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治疗方:人参6克、山药30克、黄芪30克、茯苓20克、川芎12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熟地20克。
7.肝肾亏损型
表现: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灼痛,或伴阴痒,性交疼痛,腰膝酸软,烘热汗出,胸闷易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治疗方:熟地2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30克、茯苓12克、当归15克、枸杞20克、杜仲10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nxftyy/8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