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人认为,只要自己不滥用抗菌药物,耐药菌就不会在自己身体内形成,就不会耐药,对吗?
答:耐药菌是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的,即使是从来没有使用过抗菌药的人,同样可能成为抗菌药滥用的受害者,独善其身是很难的。
问: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阅读药品说明书,应该着重看哪些方面呢?
答:使用抗菌药物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首先看看自己的症状是否和药品适应证相一致,如自己是扁桃体炎,就要看抗菌药物适应证是否对症扁桃体炎;其次要看用法用量,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药;如果是老年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还要看特殊人群用药剂量;最后着重要看的是药物不良反应,学会自我监测用药,如出现类似的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医生或药师。
问:如必须长期或大量使用抗菌药物,请问如何减轻抗菌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
答:在用药期间应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为了避免长期服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可以补充肠道益生菌;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尽早发现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阅读说明书,学会自我监测,如出现说明书所描述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或停止用药,避免进一步用药加重不良反应。
问:使用口服抗菌药物在时间上应注意什么?
答: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看准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空腹是指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饭前是指用餐前30分钟到1小时之间服药;饭后是指用餐后30分钟服药。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应该空腹服用,避免食物对其吸收造成影响;有些抗菌药物对胃刺激性较大,应在饭后服用,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如同时服用益生菌,应在服抗菌药物前2小时服用。
问:腹泻时为什么不能随便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答: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道的变态反应;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因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由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诸如此类的腹泻并不是细菌感染所致。此外,许多抗菌药物,尤其是口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菌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因此腹泻不能随便应用抗菌药物。
问:慢性支气管炎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答: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患者虽早晚经常有咳嗽、咯痰,但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如痰量增多、黄痰、肺部啰音明显、白细胞增高甚至发热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
问:为什么吃了头孢类药物后不能喝酒?
答:头孢类药物抑制了肝脏里的乙醛脱氢酶,酶的水平高意味着解酒功能强。一旦该酶的功能被抑制,酒精在人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氧化分解,从而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乙醛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发热、面色潮红、视觉模糊、头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问:吃抗菌药物可以预防感染吗?
答: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下由医师开具处方,有严格的适应证,如做结肠和直肠手术前可使用等。若在没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动不动就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大感染风险。
问:抗菌药物一种不行可以马上换吗?
答:某些情况下,抗菌药物可能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会起效。因此,如果疗效不明显,应先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是否按照医生要求的剂量和频次服用药物。此外,抗菌药物效果还受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影响,患者只要遵医嘱加以调整,一般都能提高疗效。反之,患者自行要求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更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
问:感冒了,怎样才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答:普通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无须使用抗菌药物,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诊,由医生结合病情综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①发烧打寒战。
②嗓子疼、咽喉红肿、咽部黏膜有白点。
③感冒一星期还未痊愈。
④白细胞增高或降低。
问:咳嗽、咳痰就一定要用抗菌药物治疗吗?
答:不少人一提到感染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使用抗菌药物,殊不知抗菌药物适用于细菌、胞内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者,对单纯病毒感染无治疗意义,并可带来潜在的耐药率增加风险。因此,明确细菌感染后方可使用抗菌药物。细菌感染导致的支气管炎大部分通过口服抗菌药物和止咳化痰对症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另外,咳嗽、咳痰有许多其他原因,如支气管哮喘,是过敏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无效。因此,有咳嗽、咳痰症状时,医院就诊,待明确诊断后方可用药。
(文章来源: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编辑:沫轩
审稿:葵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lcftyy/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