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胃与食管之间,有一扇“城门”叫贲门。贲门是一个特别的阀门,不阻碍食物的下行,但可以屏蔽胃酸反流。然而,一旦贲门结构因为年龄因素“老化”,或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其失去了正常功能,原来的秩序就会被打乱,“单行道”就会变成“双向道”,不仅食物可以继续下行无阻,同时胃里的胃酸也能逆流而上了,在食管和咽喉处搞破坏,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咽喉炎、龋齿、甚至造成食管溃疡,形成胃食管反流病。
年,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发起的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以13.4亿居民的基数估算,我国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已达1亿人。接近十年过去了,还有许多患者患上胃食管反流病而不自知,从而耽误了疾病的治疗。今天,观察君就来和大家一起了解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那些真相。
一图读懂“胃食管反流病”
不敢躺着睡
一路从嘴烧到心
这两年,焦大爷再也不敢躺着睡觉了。因为只要一躺下,一股酸涩的液体就会从胃到食管,再到口腔,自下而上,一路上涌,直至焦大爷被呛得根本无法入睡。睡觉时还会有一阵没一阵的睡眠呼吸暂停,更是让老伴心惊肉跳,一度严重到需要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才敢安心地睡一觉的地步。本以为是什么怪病,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是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
“在胃与食管之间,有一扇‘城门’叫贲门。”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敏介绍,贲门是一个特别的阀门,不阻碍食物的下行,但可以屏蔽胃酸反流。
然而,一旦贲门结构因为年龄因素“老化”,或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其失去了正常功能,原来的秩序就会被打乱,“单行道”就会变成“双向道”,不仅食物可以继续下行无阻,同时胃里的胃酸也能逆流而上了,在食管和咽喉处搞破坏,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咽喉炎、龋齿、甚至造成食管溃疡,形成胃食管反流病。
在医院消化内科,跟焦大爷类似的病友有很多,他们中大多数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心肺功能下降,若胃内容物经过反流至食管,引起泛酸、烧心,然后继续跑到喉咙,则会引起咽部异物感,造成声音嘶哑及反复咳嗽,甚至一部分反流物会跑到气管中。娇气的气道黏膜可经不起胃内容物的折磨,因此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症状会随之而来。
会“变脸”的病
折磨了她45年
“我到底得了什么病?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从14岁到59岁的45年中,陈鑫(化名)一直在和一种怪病抗争。
从小陈鑫就有个外号,叫“牛胃”。因为无论是不是吃饭时间,她的嘴都没停过。每次她咽下不久的食物,都能像牛胃里的草一样重新变回到嘴里,她就嚼一嚼再咽下去。同时,她的胃还经常疼痛、胃酸、烧心,但自己和身边的人完全不知道原因。
几十年间,求医无数,有人说是脾胃差,有人说是胃神经功能症,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旧症未去,又添了“新病”:失眠、耳鸣、心脏病、鼻子不通气、到后来胸背部疼得彻夜难眠,腰和背都快直不起来了,脸上浮肿,浑身没劲,坐着、站着、躺着,怎么都不舒服。
最让人后怕的是,有一天吃完晚饭,陈鑫觉得喉头发痒,咳嗽了几声,正要喘口气,突然觉得气管像堵住一样,空气都吸不进来,她试着停了一下再吸气,还是吸不进来,本来想叫家人,可连说话都费劲,用尽全身力气说完“去、医、院”三个字,已是大汗淋漓,脸色青紫。医院,家人及时送医后,她保住了性命。
后来,医院(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反流病科经各项检查后确诊陈鑫为胃食管反流病。现任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反流病科主任吴继敏亲自手术,30分钟后,陈鑫就摆脱了折磨自己45年的“怪病”。
要说胃食管反流病的怪,就怪在会“变脸”,让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此病。吴继敏介绍说,科室12年来接诊的万余名患者中,除了泛酸、烧心等消化道症状外,有一半患者还伴有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这些患者长期以来都被当成单纯的哮喘来治,结果越治越糟。
在临床上发现,现在很多患者都能准确辨别出泛酸、烧心是胃食管反流患者的典型症状。如果自己是这些典型的症状,他们会主动来消化内科或相关科室就诊,但对于那些非典型症状,如胸痛、腹痛、恶心、反复口腔溃疡、口臭、口水过多、慢性咽炎、声音沙哑、突发性耳聋、咳痰、支气管哮喘等,大多数人就没有那么“火眼金睛”了,往往在数个科室兜兜转转,最终却一无所获。
疑似“心梗”
却被安排去了外科就诊
年过40的刘先生明显中年发福了,病发当天上午他突然感到一阵胸痛。肥胖、天冷、胸痛,联系起来不就是“心梗”吗?于是家里人火速将他医院。
没想到,心内科医生一阵检查后,让他去了外科做进一步检查。
大惑不解的刘先生医院肝胆胰外科王知非主任,后者详细询问了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后告诉他,来外科是对的,因为他的毛病是胃食道反流引起的非心源性胸痛。随后经过两天的药物治疗后,刘先生明显感觉自己病情好转。但由于合并食道裂孔疝,医院复查,假如后续的服药不理想甚至无法耐受长期吃药,则要考虑抗反流手术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心源性胸痛发病率为20-30%。王知非介绍,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以来已接诊了数十位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其中最常见的非心源性胸痛类型就是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为何会引起胸痛呢?王知非解释,一方面胃内食物和胃酸反流到食管,刺激心脏和食管存在共同的痛觉传入神经,大脑会感觉到胸痛;同时,胃酸反流到食管引起食管痉挛,这种痉挛会产生跟心绞痛相似的疼痛;此外,部分胃酸反流到咽喉,甚至跑到气管中,引起胸痛气促等症状。
食道位于胸骨后方,如果出现酸的反流或是碱的反流,那么它会刺激胸骨后方从而产生疼痛感。这时就需要鉴别,这到底是心脏的问题,还是反流的问题。那么,如何区分心源性胸痛和胃食管反流性胸痛呢?
一般而言,如果病人疼痛时间较长,如果每次比如超过10分钟,20分钟,甚至达到半个小时以上,而且疼痛发作时间和进食时间比较靠近,那么就考虑是反流导致的。如果疼痛时间较短,比如疼了几秒或几分钟就过去了,且他疼痛多是在上下楼或运动以后出现,这时我们就要警惕这种不舒服可能是心脏问题。
王知非说,心源性胸痛多见于心脏大血管疾病,表现为突发的绞榨样胸痛,感觉有石头重重压在胸口,伴有胸闷、气短,放射到颈部、左侧肩背和手臂,有濒死的恐惧感,病情变化很快。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通常跟反流相关,如饱食、弯腰或平躺等体位改变后出现,伴有反酸、胸骨后烧灼感、上腹痛、腹胀、打嗝、嗳气等症状。要重点强调的是,无论确诊胃食道反流病患者出现胸痛及不明原因胸痛,医院排除心脏方面疾病,以免耽误抢救治疗。
一家四代全中招
防“反流”先改生活习惯
“孩子到底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一直治不好?”王秀丽(化名)和丈夫的心就像刀割得一样疼,但又束手无策。
儿子小龙从6个月大起,就出现了喘息、气短、咳嗽的症状。先后被诊断为肺炎、哮喘,每天吃药像吃饭,但一直没什么用,直到来北京才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并在用药后才彻底摆脱了这个久治不愈的怪病。
不仅是儿子,王秀丽后来才知道,自己、自己的妈妈、姥姥出现过的哮喘、咳嗽,呼吸困难症状的背后都是胃食管反流病在作祟。然而,由于当时得不到合理的诊断治疗,王秀丽的妈妈、姥姥都在四十多岁时就去世了。
“虽然无法调查这一家四代同患反流病的原因,但我们可以推断,这与家族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脾气性格等都有一定的关联。”吴继敏说。
此外还有一些咳嗽哮喘也和反流相关。医院消化科主任郝建宇有个朋友,平时跟朋友聚餐喝酒非常猛。每次见到他,他口袋里都揣着激素,说是为了治哮喘。可询问之下,得知他家里没人有过哮喘的病史,出于消化内科医生的警觉,郝建宇问他是否有其他症状,果真,他说自己还有很严重的泛酸和烧心,医院确诊是胃食管反流病。
“反流多数是和我们的生活习惯相关,比如说长期饮酒、吸烟、喝茶或长期喝咖啡,这些刺激食物会增加胃酸分泌从而引发疾病。”除了生活习惯,体型肥胖、有食管裂孔疝者以及年老者都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病。
吴继敏提醒,想要预防胃食管反流病,首先要从生活习惯上进行改善,比如不要饮食过饱。因为饮食过饱引起胃内压力增加,胃气上逆,可导致反流。
不要抽烟、饮酒,抽烟会引起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导致胃酸反流,饮酒会使食管蠕动,导致食管清除酸性物质的能力下降;少吃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肥胖会使腹部压力增高,更容易把胃里的物体“挤”回到食管中。
另外,建议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饭后不要立即躺下;睡觉时可把床头稍微垫高,使人躺下时身体形成一个小角度,防止胃内容物回流。
认清胃食管反流病真面目
泛酸、烧心、胸痛、腹痛、恶心、早饱、反复口腔溃疡、口臭、口水过多、慢性咽炎、声音沙哑、突发性耳聋、咳痰、支气管哮喘……
尽管可疑症状说了那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打嗝儿、泛酸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疾病信号,比如一顿饕餮的自助大餐之后,胃承载不了那么多容量的食物,只能动用更多胃酸消化食物,于是食物和胃酸推推搡搡,夺门而出,但患者并不能就此把自己扣上胃食管反流病的帽子。
认清胃食管反流病真面目,不能跟着感觉走,想要了解真相,一般来说,医生会按照以下顺序来逐一排查:PPI试验(质子泵抑制剂)、胃镜、食管测压、24小时pH监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诊断性用药,这是为了协助诊断而使用药物一种方式,如果患者的反流症状得到缓解,则可反证确诊,如果没有得到缓解,则要考虑其他病因的可能。
吴继敏主任提示,依据反流物到达的部位不同,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四期:
胃食管期:胃内容物进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背痛、嗳气、吞咽困难等症状;
咽期:反流物到达咽喉部,引起咽喉疼痛、咽异物感、癔球症、声音嘶哑等;
口鼻腔期:反流物到达口腔、鼻腔或中耳,引起泛酸、口苦、口腔溃疡、流清鼻涕、鼻滴后流、鼻塞、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喉气管期:反流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咳痰、憋气、哮喘、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等,此期症状最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会发生喉痉挛危及患者生命。
参考资料
健康时报、每日商报、生活快讯等
值班编辑
李冰莹
文稿审核
张闽、王振亚
精彩推荐警惕:脑血管意外已逐渐趋向于年轻化
辛夷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lcftyy/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