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要警惕:非经期腹痛无规律、短期子宫增大可能是癌变
子宫腺肌症是因为子宫腔手术操作(包括人流、剖腹产、宫腔镜手术)、雌激素刺激以及遗传等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在了子宫肌肉层,因异位的内膜随月经期生长脱落却无法排出而形成子宫腺肌症。无法排出的经血在子宫肌肉层会集聚,形成子宫腺肌瘤。
医院妇科疑难病专家、医院妇产科孙爱达教授介绍,子宫腺肌症一般发生在已经生育过的女性身上,潜伏期较长,一般为生育后5~10年,才发现病情。主要表现为痛经,刚开头几年痛经较轻,之后几年逐渐加重,痛经女性占70%左右。一般在发病4~5年后月经量突然增大,长期以往容易导致贫血。因病灶位置的不同,也有一部分女性会出现性生活疼痛。子宫腺肌症,通俗点说,好比胎儿住的房子质量不好了,所以子宫腺肌症会引起不孕,即使怀孕,自然流产的风险也比较大。
子宫腺肌症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也就是说,子宫内膜就像癌细胞一样在子宫肌肉层生长,给女性带来痛苦,与癌症不同的是,它是良性的增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子宫腺肌症是绝对良性不变的。也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癌变可能。发表于年《中国妇幼健康研究》第20卷第4期页的医学论文《子宫腺肌症中异位子宫内膜癌变漏诊1例报告》中,齐齐哈尔医学院医院王茜、上海医院严斌、马庆良,三位医生就为我们介绍了1例子宫腺肌症癌变患者。
该女性患者,48岁,怀孕2次生育1孩。患者自己描述病情:半年来痛经逐渐加重,即使月经干净了,下腹也痛,需要止痛药止痛。医院确诊为子宫腺肌症,医生给开了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没有明显疗效,因此希望手术治疗。妇科检查显示,子宫增大就像三个月孕妇,子宫左侧壁有轻压痛。B超检查显示为子宫腺肌症,子宫大小为73x81x66mm3,前后壁有4枚腺肌瘤,直径为1~4cm不等,子宫内膜为7.5mm厚,左侧卵巢大小为30x26x29mm3,右侧卵巢大小为22x24x31mm3;宫颈刮片结果正常。肿瘤标志物CA轻度升高(40.7U/ml),CA、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均正常。
年7月5日,医生们为患者实施了“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手术中看到子宫增大就像怀孕3个月大小,且与膀胱、肠段致密粘连,两侧输卵管充血增粗,两侧卵巢外观正常,剖开子宫内膜光滑。手术过程中请外科医生上台探查了肝、胆、胰、脾、肠,都没有异常。术后对大网膜进行病理送检。病理结果显示:患者子宫肌壁内可以看到腺癌组织浸润,倾向于分化差的子宫内膜样腺癌,脉管内可以见到癌栓,累及左右子宫旁的韧带、两侧卵巢、左侧输卵管和大网膜。最后诊断为子宫腺肌症恶变。该患者为子宫肌肉层中异位的内膜发生了癌变,即子宫腺肌症恶变。主诊医生推测漏诊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原因:
1、年龄超过45岁,有子宫腺肌症、子宫增大及腹痛症状的患者,腹痛被解释为痛经表现,因此诊断思路停留在子宫腺肌症,而并未仔细体会到患者腹部疼痛性质发生变化。疼痛时间不局限在经期,表现为非经期也有无规律性的下腹痛,疼痛的程度也较以前加重。所以,如果有痛经性质发生变化,尤其是有非月经期无规律性下腹痛的患者,应给予以高度重视,警惕有恶性病变发生的可能;
2、该患者B超检查没有内膜增厚和宫内占位等现象,因此没有进行诊刮而漏诊。有研究认为23%的子宫腺肌症恶变患者表现为腹痛、宫腔内占位,另外还有极少数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宫颈涂片的异常,可无内膜增厚表现,早期发生转移不易发现,但等到明确诊断时往往已经是疾病晚期,复发率高,预后差。因此,对于绝经后妇女不明原因下腹痛,不能掉以轻心。绝经后子宫没有萎缩的患者,不能以单纯的子宫腺肌症来解释,要警惕另外一些疾病,比如浆液性乳头状子宫内膜癌或子宫肉瘤等,可通过分段诊刮明确诊断,不要盲目用药物保守治疗;
3、子宫腺肌症恶变极为少见,大多是个案报道。据国外资料报道,累计发生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的腺癌约为40例,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33例,低分化腺癌和透明细胞癌各2例,浆液性乳头状癌、含甲状腺腺体成分的乳头状腺癌和腺鳞癌各1例。子宫腺肌症恶变的诊断应符合:无同时合并的内膜癌及其他肿瘤,外科探查可排除其他盆腔癌灶。子宫腺肌症恶变病例不多,常依靠病理结果才能确诊,早期病例的症状及体征与子宫腺肌症相近,因此常延误诊断。因此,对于子宫腺肌症患者,如子宫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或痛经的性质发生改变,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综上所述,医院妇科疑难病专家提醒:对于子宫腺肌症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妇女,如有痛经性质发生变化,或绝经后妇女不明原因下腹痛,即使无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出血,也要警惕合并在位或异位子宫内膜恶变的可能,同时要注意各种特殊类型内膜癌的特点,以减少漏诊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