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延后40?50日一行,但经期正常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期错后、经迟、经行后期。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本病首见于《金匮要略》,谓“至期不来”。《丹溪心法》始将月经后期作为一个病症来研究,称为”经水过期”,并从不同的期、量、色、质提出了辨证要点和治疗方药,将月经疾病的辨证、治疗推进了一大步。
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制是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
1肾虚先天肾气不足,或不节房事,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2血虚数伤于血,或产多乳众,病后体虚,饮食减少,化源不足,营血衰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3血寒虚寒。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生化失期,气虚血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实寒。经产之时,感受寒邪,或过服寒凉,寒邪搏结于冲任,血为寒凝,胞脉不畅,血行迟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4气滞素性抑郁,情志不遂,气不宣达,血为气滞,冲任不畅,气血运行迟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5痰湿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劳逸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下注冲任,壅滞胞脉,气血运行缓慢,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经行错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以本病的临床特征,为月经延后超过7天,并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作为诊断依据。应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月经延后。妇科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基础体温、性激素测定及B超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2鉴别诊断主要与月经先后无定期、早孕及妊娠病相鉴别。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指的是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推后7天以上,与本病月经只是延后迥然不同。
早孕及妊娠病育龄妇女月经过期,应首先考虑妊娠。尤其是原有月经后期或月经先后无定期病史者更须注意,不可忽略妊娠的可能。早孕者,尿妊娠试验阳性,或有妊娠反应,B超探査可见子宫增大,宫腔内有胎囊、胎芽、胎动等。
辨证论治以月经错后、经期基本正常为辨证要点。经后期的病机有虚有实。虚者有肾虚、血虚;实者有血寒、气滞、痰湿。本病可发展为闭经,甚则可影响孕育。治疗原则是根据辨证,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痰者化之,滞者行之,疏通经脉以调经。治疗时须辨明虚实,虚证治以温经养血,实证治以活血行滞。
1肾虚经期错后,经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暗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肾虚精血亏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经行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腰为肾之外府,肾虚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肾气虚,水失气化,湿浊下注,带脉失约,故带下清稀,肾主黑,肾虚则黑色上泛,故面色晦暗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脉沉白,脉沉细,为肾虚之证。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方药:人参10克,山药10克,熟地黄15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山茱萸10克,拘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
方中人参、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山茱萸、枸杞子补肾填精而生血;当归、熟地黄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之效。
若月经量少者,酌加紫河车、肉苁蓉、丹参养精血以行经;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芡实固涩止带;若月经错后过久者,酌加肉桂、牛膝以温经活血,引血下行。
2血虚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营血虚少,冲任不能按时充盛,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故月经错后,量少,色淡质稀;血虚胞脉失养,故小腹空痛;血虚上不荣清窍,故头晕眼花;血虚外不荣肌肤,故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血虚内不养心,故心悸失眠。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也为血虚之证。
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人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熟地黄15克,肉桂3克,黄芪15克,五味子6克,远志6克,陈皮6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
若月经过少者,去五味子,酌加丹参、鸡血藤;若经行小腹隐隐作痛者,重用白芍,酌加阿胶、香附。
3血寒虚寒证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脏腑虚寒,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少,冲任不能按时充盛,血海满溢延迟,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色淡,质稀;胞中虚寒,胞脉失于温养,故经行小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阳虚肾气不足,外府失养,故腰酸无力;阳气不布,故面色晄白,膀胱虚寒,失于温煦,故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为虚寒之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景岳全书》)。方药:当归15克,熟地黄10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杜仲15克,牛膝10克,肉桂3克。
方中肉桂温经扶阳,通行血脉;熟地黄、当归、枸杞子、杜仲补肾填精养血;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扶阳,养血调经之效。
若经行小腹痛者,酌加巴戟天、小茴香、香附;虚甚者,加人参;如兼溲清、便溏者,加补骨脂、白术。
实寒证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寒邪客于冲任,血为寒凝,运行不畅,血海不能按期满溢,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寒凝血滞,故经色紫黯有块;寒邪客于胞中,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得热后气血稍通,故小腹痛减;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得外达,故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也为实寒之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方药:人参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肉桂3克,莪术10克,牡丹皮15克,甘草10克,牛膝15克。方中肉桂温经散寒,通脉调经;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人参甘温补气,且肉桂通阳散寒;莪术、牡丹皮、牛膝活血祛瘀,助当归、川芎通行血滞;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之效。
若经行腹痛者,加小茴香、香附、延胡索,以散寒止痛;月经过少者,加丹参、益母草、鸡血藤,以养血活血调经。
4气滞型经期错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象正常,脉弦。
血为气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错后,量少;气滞血淤,故经色黯红,或有小血块;气机不畅,经脉壅滞,故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脉弦也为气滞之证。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兰室秘藏》)。方药:乌药20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
方中乌药理气行滞,香附理气调经,木香行气止痛,当归活血调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行气活血调经之效。
若小腹胀痛甚者,酌加莪术、延胡索;乳房胀痛明显者,酌加柴胡、川楝子、王不留行;月经过少者,酌加鸡血藤、川芎、丹参。
5痰湿型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黏,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痰湿内盛,滞于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故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黏;痰湿停于心下,气机升降失常,故头晕,心悸气短,脘闷恶心;痰湿流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也为痰湿之证。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方中半夏、陈皮、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生姜渗湿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全方使痰湿除,经脉无阻,其经自调
若脾虚食少,神倦乏力者,酌加人参、白术;脘闷呕恶者,酌加砂仁、枳壳;白带量多者,酌加苍术、车前子,或合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方药:白术10克,山药10克,人参10克,白芍15克,苍术10克,陈皮6克,黑荆芥穗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包煎)10克,甘草10克。
其他疗法1针灸体针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关元。
命门、肝俞、肾俞、太冲、蠡沟。
以主穴为主,血寒者加命门穴,肾虚者加肝俞、肾俞穴,肝郁气滞者加太冲、蠡沟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耳针子宫、内分泌、卵巢、皮质下、肾、肝、脾。
脑点。
先在以上穴位,用耳穴探测仪或探针找准所需要的穴位,再把粘有王不留行的胶布贴于穴位上,每3?7日换1次,从月经干净后开始,到下次月经来潮时结束即可。
头针生殖区(双)。
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月经干净后开始治疗,到下次月经潮为1个疗程。一般应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食疗干姜羊肉汤干姜30克,羊肉克。羊肉切块,与干姜共炖至肉烂,调入食盐、葱花、花椒粉、味精各适量。食肉饮汤。适用于血寒所致月经后期。
黑豆鸡蛋酒黑豆60克,鸡蛋2个,米酒克。将黑豆、鸡蛋用文火共煮(鸡蛋熟后去壳取蛋再煮)加入米酒饮服。适用于虚寒月经后期。
艾叶生姜煲艾叶10克,生姜15克,鸡蛋2个,水适量。鸡蛋连壳放入煮熟后,去壳取蛋,放入再煮,煲好后,饮汁吃蛋。适用于因虚寒所致的月经后期。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60?80克(原支当归不切片),生姜15克,羊肉克。将当归洗净、滤干;生姜洗净,切成厚片;羊肉洗净,沥干,切中块。起油锅,放植物油3匙,用旺火烧热油后,先人生姜片,随即倒人羊肉,翻炒5分钟,加黄酒3匙,再焖烧5分钟后,盛入沙锅内,将当归也放入沙锅内,加冷水将羊肉、当归浸泡约30分钟,再用旺火烧开,加食盐1匙,黄酒1匙,干橘皮1只,然后改用小火炖2小时,直至羊肉熟烂,离火,食时弃当归。本方适用于血虚身寒,月经后期者。
病案举例曾某,女,29岁,个体户。
患者月经周期延后,40?50天一潮,经量少;色淡黯,经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腰膝酸痛,口淡,大便溏泄。
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
月经后期证(血寒型)。
桂枝10克,艾叶10克,熟附子1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熟地黄2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牛膝12克,台乌药10克。
用药2个月,月经30?35天一潮,经量增加,经行腹痛消失,嘱忌生冷寒凉之品调理。
韩某,女,35岁,干部。
患者近半年来月经周期延后,50?80天一潮,经量偏少,色淡红带黏液,形体肥胖,咽中有痰,胃纳欠佳。
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细滑
月经后期(脾虚痰湿型)
陈皮6克,法半夏15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苍术9克,胆南星12克,当归12克,川芎9克,牛膝15克,丹参30克。
治疗半年,月经周期30?40天一潮,经量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lcftyy/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