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热伴腹痛及消化道症状--不可忽视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前言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童发病率较高。该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近几年来,该病有增长趋势,若病情迁延,常致再发性腹痛,伴发食欲不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广谱抗生素、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而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势。
近日于门诊接诊数例患儿,多以外感发热来诊,伴发腹痛。终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按中医辨证论治疗效确切。
1西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本病于年首先由Brennelnann报道,故亦称为Brennelnann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可能因反复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肠系膜根部、回盲末端及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炎,或局部受凉或饮食不节导致肠壁缺血,或交感神经兴奋致肠蠕动紊乱有关。由于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管及肠系膜相对比成人长,且肠系膜淋巴结、肠壁血管丰富,但肌层薄弱,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肠道的分泌、吸收、蠕动功能紊乱。淋巴系统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较差。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淋巴系统更容易被入侵。细菌或病毒均可经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可阻截或清除这些异物,阻止病变的扩散,此时淋巴结内的细胞迅速增殖,功能旺盛,体积增大,常见的感染病毒有埃可病毒1和4及柯萨奇病毒B1和B5,极少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由细菌感染引起,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也可引发本病。菌可通过淋巴液或血液进人肠系膜淋巴结。此外,血吸虫、阿米巴原虫偶尔也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前者为肉芽肿炎症,后者可形成淋巴结脓肿。
2中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病机的以识
中医学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小儿腹痛”范畴。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足以温养者,均可致腹痛。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受内外因素干扰,腹痛可因外感时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所诱发。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表现多为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疾病症状,且腹痛范围广,多位于脐周,压痛部位以脐周多见,也有表现上腹或下腹部疼痛者,部位不固定,辨证病位在脾及肠胃。
2.1外感时邪
小儿卫外功能不固,对寒暖不能自调,易为六淫所侵,以寒、暑、热、湿邪入侵为多见。外邪入侵腹中,脾胃运化功能失司,邪滞于中,气机阻滞,血运不畅,不通则痛。如风寒之邪侵入腹中,中阳受损,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阻,故痛急。
2.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或恣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之品,伤及脾胃,邪滞中焦,引发腹痛。暴饮暴食,胃纳过盛,损伤脾胃,脾运失司,食滞内停,气滞中焦,若脾运化无权,又引泄泻。过食生冷,寒湿留滞,气机失于条畅,通降不利,而发腹痛。恣食辛辣油腻,酿生湿热,积滞蕴结于肠胃,阻碍气机,腹痛则发。
2.3脾胃虚弱
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素体脾胃虚弱,或腹痛日久,损及脾阳,中焦虚寒,脾胃功能失调,痰、湿、食停滞肠胃,阻碍气机,则成腹痛。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因责之于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卫外不固,易受外感毒邪;脾常不足,易致脾胃之疾。外因责之于六淫外邪侵袭。恣食生冷、肥甘厚味、油腻之品等则为发病的诱因,易聚湿生痰。病机为外邪侵袭脾胃,或寒饮内伤、饮食无度,脾胃功能失调,停滞中焦,则气机壅塞,血脉凝滞,痰湿食交阻,结于腹部,形成痰核(淋巴结肿大),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3.2辨证论治
3.2.1外感风寒邪气
表现为一般外感风寒表证,如发热,恶风寒,或家见清涕,喷嚏,甚则轻微咳嗽,无明显大便异常,仅仅伴腹痛。腹部彩色多普勒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可用桂枝加芍药汤加减,若伴腹痛严重,且便秘者,可用桂枝加大黄汤加减予以治疗。
3.2.2饮食积滞证
起病前均有伤乳或伤食的病史,证见脘腹胀满疼痛,纳差,嗳腐吞酸,或痛后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咽红,舌红,苔腻,脉滑实。腹部彩色多普勒见多发肿大淋巴结。治以消食化积,解毒散结,行气止痛。处方以香砂平胃散或保和丸或枳术丸加减,常用苍术、砂仁、厚朴、陈皮祛湿行气,木香、香附和胃健脾,行气止痛;白芍、甘草解痉止痛;连翘、紫花地丁、黄连解毒;山楂、神曲、炒麦芽、鸡内金、莱菔子消食化积。对于此证,治疗应调护并重,须节制饮食,再予以药物治疗。
实际临床上外感风寒邪气夹杂饮食积滞者较为多见,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达原饮加减予以治疗。
3.2.3湿热蕴结证
证见脐周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咽红,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腹部彩色多普勒见多发肿大淋巴结。治以清热化湿,理气止痛,佐以解毒散结。处方以消瘰丸合香连丸加减,常用玄参、牡蛎、夏枯草滋阴降火,消痰软坚;连翘、紫花地丁、黄连解毒;柴胡疏肝开郁、和解退热;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浙贝母、半夏清热化痰,散结消壅。
3.2.4脾虚气滞证
证见腹痛时常反复,时作时止,纳呆食少,有时呕吐,大便溏薄,形体偏瘦,神倦乏力,面色黯淡,舌淡红,苔白或腻,脉细或滑。腹部彩色多普勒见多发肿大淋巴结。治以健脾化积、解毒散结、行气止痛。方用香连丸、橘皮竹茹汤或参苓白术散合消瘰方加减,可选用牡蛎、夏枯草消痰软坚;玄参、连翘、黄连解毒;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运化;半夏、陈皮理气清胃,化痰散结;山楂、神曲、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化积;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健脾益气。
综上所述,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症,并因炎症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该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用西药治疗,虽能短期缓解腹痛症状,但对整体症状、功能恢复则相对较慢,且副作用较大,机体抵抗力降低,二重感染几率增加,并易反复发作。经西药治疗炎症虽得到控制,但内滞未清,气运仍阻。
小结
中医认为该病是因小儿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对寒暖不能自调,易受外邪或食积,致中焦气机瘀滞,湿痰食互结,搏结肠问,经脉不通,故产生腹痛。因腹痛所涉及的脏腑以六腑居多,而“六腑以通为用”,故治疗从病因着手,从根本上治疗,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解毒散结为主,同时对症施治,如清热祛湿、消食和胃、健脾化积,从而使整体功能得以改善,若再能调理脾运,更可使其巩固不发。此外,减少本病的发生还应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生活习惯,增强小儿自身的机体免疫力。
附:饮食调摄
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进程中务必严厉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病愈。
因此要求医务工作者及患儿家长严格规范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杜绝含有激素类等化学因素食品的摄入,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平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为主,并郑重劝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品的摄入,主动互助治疗,防备衍生它变,确保早日病愈。
友情提示也欢迎您加入鲁法庭中医工作室QQ交流群,群号码:。您也可直接扫描或长按下方的QQ群合肥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lcftyy/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