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胜衰论--本文节选自金·李东垣所著《脾胃论》。
原文1: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解析:胃病出现脉缓,脾病出现脉迟,病人感到用手按压当脐的腹肌跳动、坚硬没有痛感,如果阴火侵袭脾胃,脉象由迟缓变为洪缓,更见身热、心烦等证,这是脾胃阳虚不能生化、水谷精气下流,阴火上升,不应从五脏用药施治,应从《素问·脏气法时论》中的升、降、浮、沉、补、泻的用药法进行治疗。
原文2: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
解析:如果脉象出现迟缓,证件倦怠、嗜卧,四肢乏力,或大便溏泻,这是湿邪困阻脾胃、运化失司所致,当用平胃散治疗。若脉象见弦脉,中气虚弱,自汗、手足心热,或大便溏泻,或皮毛枯槁,头发脱落,都是津液精血枯竭的缘故,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如果脉出现虚弱无力且出现血虚现象,应在四物汤基础上加一味或二味与主病相对应的药物治疗。或真气虚弱出现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应用四君子汤治疗。如果出现口渴,或小便不利,或小便或黄、或赤、或多、或少,应用五苓散去桂枝,加入与本病相对应的一味或二味药物,以渗湿利水,补脾胃,升阳气。
原文: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秋冬加桂。
如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气不转者,勿加。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
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
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加之。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
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赤散。
中满或但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
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
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
头痛者,加川芎;苦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
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解析:以上所列举的五个药方: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等,都应在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阳气下陷、阴火上升所表现的主证中,随所兼见的上述更种症状斟酌加减。假若肌表空疏,腠理不密,汗出不止的,发生在春夏两季的加生黄芪以固表止汗;发生在秋冬两季的加桂枝以宣通卫阳,祛风散寒,和营止汗。
如果出现腹内有拘紧感,脉见弦脉的加防风以解痉,腹中拘急痉挛太甚,加甘草以补中缓急解痉止痛。如果腹痛较急,感觉肠腔狭窄,肠内气体不能流通,或见气息短促的,也可以加甘草以补中益气;如果腹内胀满,肠管不能蠕动,没有肠鸣音和矢气排出的,不能加甘草以缓中。虽然肠中气体不流通,是因脾胃中气不和所致,呈现腹满而不矢气,不要去掉甘草,因甘草又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使气体流通而矢气(放屁)。但是应加厚朴于方内以行滞散气,使脾胃健运而满自消,厚朴亦不可多用,只须加入甘草用量的五分之一的厚朴就可以了。如果腹中胀满不舒像重物压迫腹部一样的感觉,此种感觉并非腹胀,乃是气散不收的缘故,故加白芍苦酸以收敛散漫的脾气。
如果肺气虚弱,气短气促,或少力不足以息,应加人参以补肺气,白芍以敛脾气。中焦脾胃病加白芍,以柔肝安脾,使肝气平,疏泄调畅,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肝胆之淫气就不会横克脾土。如果腹中气体不流通,拘急紧缩疼痛,宜去白芍之酸敛,以及其他酸涩之药也不得用。
腹中疼痛者加甘草,白芍,脾胃味甘,甘草之甘如脾以缓急,脾与天干中的已相合,肝胆其味属酸,白芍苦酸以抑肝胆横逆之气,肝胆与甲相合,肝胆之气平使脾气安定而腹痛自止,叫做甲已化土,这是张仲景治疗腹痛的良好方法。腹痛伴有发热的,加黄芩以清胃火,腹痛伴有恶寒或腹内有冷痛的现象,是脾阳不足的虚寒证,加肉桂以温补脾阳,温阳散寒止痛。
神疲乏力,懒惰嗜卧时湿困脾阳,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不能食或四肢倦怠无力,或泄泻,加苍术以燥湿运脾,如兼有表虚自汗,加白术以补气健脾燥湿。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淡渗以利尿。
中气虚弱者加白茯苓、人参补中益气,湿邪困脾,脾阳被遏,证见脘腹胀满,小便短少加赤茯苓,缩砂仁以渗湿醒脾,如果脾气恢复,但腹胀仍不能转运排气,且兼有发热的加少量黄连以治之。心烦意乱的亦加黄连以清火除烦。
小便短少者,加猪苓、泽泻以利水渗湿。如果汗多,津液从汗孔排出,因而小便短少,不要再加猪苓、泽泻利小便以劫其津液,待汗止后,津液还于胃中,经脾伤输于肺,肺气的不断肃降,使上焦得水液不断下输于膀胱,从而保持小便的通利。口不渴,而见小便闭塞不通的现象,是湿热蕴阻下焦,加炒黄柏、知母以清热利湿。
小便赤涩不畅加炒滑石以清热利水。小便淋沥涩通、湿热互结,加泽泻以渗湿利水。凡用五苓散治疗口渴,而小便不利,而没有恶寒的现象就不要用桂枝。
口不渴,小便自利,甚至妄见妄闻是热邪随太阳经入里,与瘀血互结,是蓄血之证,用炒黄柏,知母,以清除肾中的燥热。
尿道不通利而涩痛者加泽泻、炒滑石以泄膀胱湿热。若没有疼痛,只有尿道不通利的现象,用六一散加木通利尿亦可。心火下移小肠引起尿赤,尿短,口舌糜烂,用唐代医家钱乙的导赤散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脘腹胀满,或只觉腹胀而不满的加厚朴行滞燥湿,行气化滞。脘腹气滞而不畅通的加橘皮以行气调中。脘腹痞满,胁肋胀痛加橘皮三倍、青皮一倍以疏肝理气,消积化滞。
呼吸短促,小便通利,是肺气虚弱,用四君子汤去茯苓之渗利,加黄芪以补气。如腹中胀满,气不流通,上不嗳气,下不矢气,四君子汤加甘草用量一倍半。
腹内刺痛,或周身肌肉刺痛,或腹中急迫,欲行大便而不舒畅,或欲解又解不出来的都是血虚的征象。血虚多有腹痛急迫的现象;或血气虚弱而引起目睛胀痛的,都可以加当归身以滋血液。
头痛加川芎以止痛;若头痛较甚,是足少阴经血虚感寒所引起,加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
头发脱落,脐下疼痛者,加熟地以滋阴补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lcftyy/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