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产后腹痛辨虚实气虚血瘀辨分明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称“产后腹痛”。《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已有记载。其中因瘀血引起的,又称“儿枕痛”。如《女科经纶》引大全曰:“儿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块,因产时其血破败,与儿俱下则无患。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小腹,不能流通,令结聚疼痛,名曰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为多见。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迟滞而痛。导致不畅的原因,有血虚和血瘀。
1、血虚:由于产后伤血,冲任空虚,胞脉失养,或因血少气弱,运行无力,以致血流不畅,迟滞而痛。《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失血太多,则气亦虚馁,滞而为痛。
2、血瘀:产后正气虚弱,起居不慎,寒邪乘虚侵入胞脉,血为寒凝,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宣,瘀血内停,恶露当下不下,以致腹痛。《万氏女科》云:“腹中有块,上下时动,痛不可忍,此由产前聚血,产后气虚,恶露未净,新血与故血相搏而痛。”
本病的特点是发生于新产后,痛在下腹部,多为阵发性,不伴有寒热等症,临证时应与伤食腹痛,感染邪毒腹痛等鉴别。伤食腹痛,多有伤食史,痛在脘腹,常伴有大便异常;感染邪毒者,多有恶寒发热,恶露臭秽,其痛持续不减而拒按等。
产后腹痛,有血虚血瘀之分。血虚者,小腹隐痛,按之痛减,恶露量少色淡。血瘀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暗有块。
1、血虚
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耳鸣,便燥。舌淡红,苔薄,脉虚细。
由于产后失血较多,经脉空虚,运行无力,冲任失养,故小腹隐隐作痛而喜按。气血亏损,故恶露量少色淡。精髓不足,故头晕耳鸣。血虚津液不足,大肠失润,是以便燥。舌淡红,脉虚细,为产后血虚之征。
补血益气。
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方中当归、熟地、阿胶、麦冬养血滋阴;人参补气;山药、甘草扶脾健中;续断补肾养肝;佐肉桂少许,取其温通。全方具有补血益气之功。如津亏便燥较重,去肉桂,加肉苁蓉温肾润肠。
若血虚兼寒,证见面色青白,腹痛得热则减,手足逆冷,脉细而迟,宜养血散寒。方用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当归、桂心、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方中饴糖、炙甘草、大枣温中补虚,生姜、桂心温阳,当归、芍药养血。且芍药与甘草合用,为芍药甘草汤,具有缓急止痛之功。共成甘温建中补虚缓急之剂。
2、血瘀
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热稍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有块,或胸胁胀痛,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涩。
寒邪入侵,血为寒凝,或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而不通,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血得热则运行稍畅,故疼痛得缓。肝郁气滞不宣,则胸胁胀痛。舌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征。
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加益母草。
方中当归,川芎活血行血,桃仁活血化瘀,炮姜温经散寒,甘草和中缓痛,加益母草以助活血散瘀之力。全方为温经活血行瘀之剂。若小腹胀甚于痛,胸胁胀满者,属气滞血瘀征。上方加枳壳、乌药、广木香,以理气行滞消胀。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产后腹痛,若因去血过多而痛者,为血虚痛;若因恶露去少及瘀血壅滞而痛者,为有余痛;若因伤食而痛者,必恶食胀闷;若因风寒乘虚人于胞中而作痛者,必见冷痛形状。
《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腹痛,最当辨察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实痛也,宜行之散之;若无胀满或喜揉按或喜热熨,或得稍缓者,皆属虚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剂。
某女,32岁,年6月19日初诊。
本人自述:产后7天,恶露较少,少腹作痛,有坚硬块,按之痛增。诊之面色紫黯,舌质略紫,脉沉紧。
治法:祛瘀活血止痛,用加味生化汤。
处方:当归10g、川芎6g、益母草10g、红花5g、桃仁9g、炮姜3g、炙甘草3g、炒蒲黄9g、五灵脂9g、山楂10g共5剂。
二诊:服上方5剂后,恶露增多,腹痛减轻,再继服3剂而痊愈。
恶露瘀积于内,故少腹痛拒按,有坚硬块,按之痛增。舌质紫,面色紫黯,脉沉紧,均是血瘀之征象。方中用川芎,当归调血;红花、桃仁、蒲黄、五灵脂祛瘀;山楂破积血;益母草直入胞宫,祛积血,配合五灵脂,有止腹痛之功。
会议期间与北京妇科专家肖承棕(北京四大名医肖龙友之女),江苏省主委合影
联系
新浪博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yftjyy/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