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篇
辩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里热在半表半里胸腹腔间,热邪顺孔道上壅,所以有上述特征。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太阳中风转属少阳。
#柴胡剂对五官的症候常有用的机会。尤其耳聋目赤,可以用柴胡加石膏。
#少阳病定法不可吐下,病邪不在胃,吐下虚胃,如果有寒饮则乘之,心下悸而惊,惊就是燥的意思,比烦厉害,也是病陷于里的症候。
#惊悸的原因1“吐下伤气,气虚则悸”2吐下伤津液,血不足养心也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鉴别头痛发热证,脉弦细是少阳证的特点。
#定法不可发汗,发汗失津液,传里,胃干。
#临床柴胡剂治疗头痛很好用,如乙型脑炎,病毒性感冒,三叉神经痛等等。如果有大柴胡汤证,舌黄用大柴胡加石膏。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根据症候,太阳少阳并病可以再方剂中表里双解。用小柴胡与桂枝汤合方,或与葛根汤(吐利)合方,或者柴胡桂枝汤。等等。
如果与阳明病合可以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大柴胡汤,等等。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柴胡证仍在者,用柴胡剂,柴胡证没有了,就按坏病治。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脉浮为太阳病,大为阳明病,上关上为少阳病。
#上关上,靠近关上一点,以候心下之疾。《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协商相当于心下。
#三阳都是热证,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内经》,内外表里的壮火伤了人气,所以气虚,盗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六七天是传里的时机。躁烦说明入里了,这里的阴阳指表里。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王叔和的补充。
少阳病篇小结
#若从太阳中风传来,中风多热,五官病突出,有胸胁苦满而烦。
#若从太阳伤寒传来,头痛发热比较突出,鉴别注意脉弦细。
#合病用合方。
三阳篇总结:
#病分阴阳,脉分阴阳,代谢机能分阴阳证,不及为阴,太过为阳。
脉沉微细涩属阴,大快浮实属于阳。
#病位分为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太阳是表阳证,阳明是里阳证,少阳是半表半里的阳证。
#正邪交争是中医的重大发现,疾病是人体机能与之斗争的症候反应。
《内经.评热病论》说:“人之所以出汗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如果出汗了,又不能吃,精气不能补益,邪留在里,就叫“阴阳交”。
表证就是人利用水谷之气与外来的邪气在体表抗拒。所以太阳伤寒有大量体液充斥在体表的现象,太阳中风虽然出汗,但是精气不足以祛邪,桂枝健胃解肌,需要在加强精气的同时发汗。
#少阳病是正邪交争于胸腹腔间、胁下。包括呼吸道,泌尿系统,肺,肾这些除了胃肠道(里)之外的位置。
#阳明就是把病邪整个包围在胃肠。
#辨证施治的治疗方式就是与这些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发病机制相适宜的。
#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不是同一体系。
太阴病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与阳明病的热结于里象对立,太阴病是虚寒在里
#胃虚停饮,所以腹满,胃中有水,所以吐、吃不下。机能沉衰不能自己收持,所以虚而下利。寒水刺激肠胃,所以腹痛。
#要以温药补之。误下,使得上虚,寒饮向上冲逆,产生胸下硬满。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是太阳病传里成文太阴病。
#脉阳微,是外邪已衰,阴涩是血少,里虚,因为下利导致津液虚衰。转为长脉,说明胃有恢复的迹象。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里指的是下利有表证,可以发汗治利。相对太阳阳明合病,脉浮紧用葛根汤。少阴病下利有表证,用白通汤。
#临床治疗痢疾初期有表证,可以解表。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渴与不渴是辨寒热的主要症候。所以三阴病都口中和,没舌苔。
#四逆辈包括: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等。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这一段很重要!
#伤寒本应脉浮紧,体液充斥在表,此脉浮缓,说明津液退到里眠去了,后还能发展为沉。
#阳明病一身手足俱热,此只有手足温,所以是在太阴。阳明病里热汗出小便数,对比条。。。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太阴里不热,但有湿,手足温说明还是有热,热郁于湿,发黄。如果小便自利,湿外越,只有热则不发黄。
#所以内传三种情况:1热结于里,汗出小便数,变成阳明病
2下利,正邪交争,如果胃不虚则排去糟粕,自愈
3下利,如果胃虚衰,无法祛邪,太阴中病。
#所以这里蕴含的正邪交争的精细变化,不能看到下利,就以为是太阴病了。这里是病将愈的一种反应。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汤加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芍药汤加大黄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处应是让鉴别两方,不是太阴病,不应列入此篇。太阴病不可用大黄。
#此处的腹满是实满痛。表未解,所以还是解表加芍药止痛。芍药治热不治寒。治实不治虚。大实大满痛加大黄,缓其痛,攻其实。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脉弱的,胃气弱,即使看到可用芍药大黄也不要用!一用则下利不止。
太阴病小结
#太阴病不可下。
#太阴下利有表证药用汗法治利。
#太阴病的死证都放在了少阴病篇。
太阳病,少阴病全在表,临床上,少阴素虚之人、气血虚衰的人、老年人一得外感,马上发作成少阴病,这种在体表正邪交争的时间很短,两三天就并发里证,这时候就是太阴病,呕吐下利,四肢厥冷,死证很多。
所以把太阴病的死证都放在少阴病篇,警告医家,临床上遇到表证,脉微细,但欲寐的情况,十分危险,胃气容易败坏,就有死亡的可能。及时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者麻黄甘草附子汤。
少阴病篇
辩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提纲)
#少阴病是表阴证,虚人表证不那么浮,偏微细。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少阴病,胃有停饮,欲吐不吐而心烦。传里容易传太阴。
#虚寒在里本不渴,津虚血少,又下利,缺水导致了渴,引水自救,小便又是白色的,说明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尿是验证寒热的一个标准!里热的小便红赤)。
病人阴阳脉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阴阳脉是指寸脉和迟脉(鉴别有时阳指浮取,阴指沉取,如阳浮而阴弱。。)脉紧汗出,这个寸脉紧是邪胜,表虚不固,津液外亡。属于脉浮紧的少阴病
#津液虚所以组织枯燥,在一有热就有咽痛。这个咽痛近乎少阳病。
#尺脉紧,紧主寒也主水,这里是指里的水饮。会吐利。
#法当指要是传里的话会出现。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火劫发大汗,伤津液甚,少阴病本虚,内有停水,火邪激动里饮逆上迫肺而咳。迫下则下利,火气入胃则谵语。
#津液虚衰,小便生化无源,水不下行。
#少阴表证发汗要节制,不可火攻。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细数之脉,虚而有热,津虚热盛。沉在里。也就是虚热在里。不可发汗。
#表阴证在表才能微微发汗,很容易入里。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微细欲绝,说明没有津液了。尺脉候里,弱涩说明里虚。血不足。更不可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与互参。关键在手足反温。手足温则胃气强,是邪去争复,欲解之候。
#这里的烦不是病进,而是正邪相争的烦。
少阴病,下利,善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手足温说明胃气仍在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阴病见阳则生。
#烦是热象,正邪相持而烦(躁,乱也,是正不胜邪),去衣被说明热盛,是好现象。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脉阳微,是外邪已衰。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至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者从口鼻,或者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着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燥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取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般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证温中健脾驱水,大温大热(辣),专治水气上冲。证以吐为主。利不厉害,眩晕厉害。美尼尔综合证临床用的很多。
#这里的手足厥冷,是气上冲的厉害,胸中大气受阻,手足逆冷。这里的烦躁是呕吐折腾的厉害,不同于胃气败的手足厥冷,那种不得安宁的燥烦证,躁烦是死证条。
#注意是个热药,如果是柴胡证的呕吐,吃吴茱萸汤会越吃吐的越厉害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百分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应该是少阴病入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咽痛、胸满、心烦都是热上炎的症候,这里的下利也是热利,不是寒利。
#猪肤汤润燥解热,白蜜缓痛润嗓,米粉治利,安中养胃。
#少阴病传太阴厥阴的多,也有传阳明少阳的,这里就是传少阳,这个病情不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10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5甘草二两10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临床一般的咽痛都是局部痛,常见于扁桃体发炎,发烧,怕冷。忌发汗,“发汗封喉”。“咽中痛”指的是整个嗓子痛,比较严重。
#通常五官的病,一些热证,口苦咽干目眩眼红耳聋,属于少阳病。这里可以看成少阴病内传少阳而成的。
#生甘草解毒,解热,止痛。轻症用。桔梗利咽,排脓,排痰。都是轻症用。
#临床咽痛重证,扁桃体发炎,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加桔梗,好用。如果化脓了,用白虎增液汤,玉女煎,加马勃或者其他祛痰止痛药。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克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化脓重症,疼的不能言语。(其他也有粘痰胶着,吞吐不出的情况)。
#半夏下气治咽痛,鸡子白出音声(传统),醋的作用是收敛疮疡。
#含服很重要(六神丸也是含服)。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个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咽中痛指整个嗓子痛。俗称“喉缠风”,现少见,咽喉肿,有痰涎缠绕。
#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半夏,应该有外证,外有风邪这类的嗓子痛,比较凶。《神农本草经》桂枝也治喉痹,止痛。
#半夏有毒,所以通常不以散服,宜姜制半夏功同生半夏,无毒。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脉微细,表证有下利的欲表解,用白通汤。(阳明下利有表证无汗的用葛根汤;有汗用桂枝汤;太阴病虚寒下利有表证,舍表救里用四逆汤)
#不是说发汗治下利,而是下利以表证出现的,就好发汗。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汤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注意本条是脉微,脉微亡阳,不能发汗,发汗虚极,将转入阴寒重症。厥逆无脉是虚脱了。
#脉微只能救里应当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只有通脉四逆汤可以复脉。大剂的附子干姜祛寒扶阳。
#猪胆汁:是个苦味的亢奋药。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主要因内有停水,小便不利,造成传里的症候。
#在少阴表证二三日应该曾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无效,因为内有停水,不祛水则表不解,(参照太阳病28条,太阳病有小便不利,表不解,必须利小便)
#有停水的少阴证会很快(四五日)传里。水在所以四肢疼痛,里水不能收摄而下利,转为少阴太阴并病。
#发展的或见证加减不应是仲景方。小便利就不下利,小便不利则下利。
#真武汤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有附子,陷于阴证。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烦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下利清谷说明传里属太阴了,里虚寒,食谷不化,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是脱阳之象,因寒腹痛,水上逆干呕,下利伤阴太重则咽痛,利无可利所以脉没有了。用通脉四逆汤复脉。
#通脉四逆汤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增量附子干姜,温中祛寒,振奋机能。此处没有人参,因为人参不宜寒,沉寒客冷的虚证阴证不能用人参!机能沉衰的迷信独参汤,用一个死一个!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此处的四逆是由心下闭塞(心下悸),气血逆造成的阳证、热证,少阳四逆很少见,柴胡祛热。下利也应是个热利。四逆散同大柴胡汤证,也有心下急,郁郁微烦。不呕无半夏,无实去大黄。
所以凡是大柴胡汤证去里热,没有呕吐不可下的,都可以用四逆散。
#枳实治气闭,消胀,行气利水,治小便不利,芍药甘草治腹痛,柴胡清热。
临床如果是肝病,柴胡证有下利的,常可用四逆散,疼痛厉害加郁金香附。(大便干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衍文)
#这里应该是个水谷不别的自下利,不是少阴病,不应该用猪苓汤。
#猪苓汤常用于热性的泌尿系感染,加生薏仁临床效果很好,百发百中,小便特别不利可以加3克大黄可以消炎,可以诱导炎症的消失(推陈出新)。大黄对尿结石也有好的作用。
#鉴别五苓散的利尿,通常是有表证的存在,因为它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的方剂。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意少阴病(外表就是脉微细但欲寐)一般都是传太阴的,如果传阳明,少阴病本来就是津液虚,一化热,津液枯竭和大便燥结的特别迅速,所以少阴病传入阳明的,要急下。稍微延误就有津液枯竭的危险,阳明本无四证,但是津液枯竭,正虚不可攻就攻补两难了。“急下存阴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应作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个自利不是少阴病,是瘟疫的“热结旁流”(吴又可《瘟疫论》),自利清水,自下利,排水,跟下利清谷一个意思,是胃虚的表现。
#色纯青,是青褐色,气味难闻。心下痛说明内有结实。这是太阴阳明合并必下利的特殊表现,病从内发。”热结旁流”来势猛,不出汗,没有小便数,伤津液非常迅速。口干燥。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的腹胀不大便还不到大承气汤证,如果是少阴病转阳明,应该快下,因为病势会比较猛,津液亡的比较快。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对照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里是始得之,有发热,有表证,脉沉。《金匮》水气篇有:“脉沉责当有水。”所以用麻附辛解表驱水。
#而此条既不是始得之,也没有表证。少阴病,本脉微细,是浮中微细,此条只有脉沉,可见内有寒水,会迅速转太阴,呕吐腹痛下利。需要马上温中去水。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饮食入口即吐是胃有停水,水逆则吐。水上冲造成胸中实,阻碍气机,阻碍血气旁流,所以病开始就手足发凉,脉弦主有水,迟主有寒,也是有寒饮。老是要吐吐不出来,这里不是虚寒证四逆,而是胸中实造成的气机壅滞造成的四肢冰凉。可顺势利导用吐法。
#第二段是发生太阴病了,胃有寒饮,干呕,(四逆汤证省略了,必定四肢厥冷)如真正是虚寒,则没有吐下之法,应该温中。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注意“脉微”在书中提出很多回,为亡阳,亡津液。微涩说明津虚血少,俱不足。这种又下利的又呕而汗出,肯定不能发汗。要温中治胃。
#鉴别津液虚衰的两种情况
1实热条,少阴转阳明的咽干口燥,急下存阴。如果不实只有热,可用白虎汤加人参。
2虚寒:本条,因胃虚不能生化津液,上吐下利汗出都是虚脱之象,必须健胃。一点滋阴药也不能用,一用胃更坏。温胃用四逆汤。灸应足三里。
少阴病小结:
#少阴病是个表证,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里日无里证故也。”,注意六经的定义,不要跟经络混淆
#温病的定义“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阳明篇内,温病没有实证主要是清热,白虎汤证,不能汗吐下。不能当伤寒,表证治。
#少阴病是表证,但是津液虚,血虚,传里的时间很短,在表只有两三天。以传太阴为多。因为虚,所以对病的抵抗就时间短。
#太阴死证多,因为胃是人生之本。少阴本虚,传里发生太阴病的很多;也有传阳明的,津液虚竭,燥结迅速,所以在此有急下“之法,“
#少阴传少阳的很少,传厥阴的多。气血辩证的解释都在厥阴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nxftyy/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