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基因
生命活到岁不是梦!
编者按
慢性疾病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病程长,预后差,临床治疗需要长时间用药。从疾病源头触发,寻找免疫失衡的原因,祛除病因,是功能医学干预慢性疾病的思维模式,其中干预生活方式调整是重中之重,制定和实施个性化饮食方案对慢性疾病的缓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复杂的自身免疫系统失衡与饮食及生化方式的关系进行了描述,并提供给健康专业人员和慢性病患者完整的原始饮食计划,从源头解决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和发展.
21世纪,
癌症的治疗离不开基因检测。随着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取得的重大成果,个性化治疗越来越深入人心,癌症治疗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新时代。无论靶向药、免疫药、激素药还是化疗药,精准用药选择才能使癌症患者最大获益——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研究发现多数肿瘤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基因突变、插入移码、缺失、拷贝数变化以及基因重排、融合等外显子和内含子变异现象。
以基因为线索,找出肿瘤发生发展的驱动基因,也就是关键基因,进行转化研究,也就是实验室研判和临床研判,使得患者在正确的时间获得正确的药物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小的毒副作用,最高的生活质量。
所以,癌症精准治疗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癌症基因检测!其次,权威专家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获得一套完整的精准治疗方案。
只有权威的基因检测机构才能保证检测质量;
只有权威肿瘤专家才能深入解读基因检测报告;
高质量的基因检测报告+权威肿瘤专家深入解读=最佳治疗方案!
“身处精准医学行业,
尽管时常碰到癌症病人的病例,但当你身边的人或你熟悉的年轻主持人忽然因癌去世,都会不敢相信、惋惜悲痛;
尽管默认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我们都希望自己及身边的家人朋友,都能健康的按照“正常年龄”一起老去;
尽管熟知“防患于未然”、“上医治未病”,但疾病预防意识仍较薄弱,很多小病长年累月,逐渐发展成不可治愈的重症顽疾;
尽管医学技术的进步,癌症的研究越来越多、治疗的方案也是越来越多,可癌症的不断进化、遗传性、复杂性、高昂的治疗费用仍让大众束手无措。
身处精准医学行业,
让大众知晓更多疾病预防知识,降低发病率;让患者了解疾病的个体化差异,提高治愈率;需要我们一起行动,携手抗癌。不再遗憾于疏忽致病,不再遗憾于盲目治疗。
我们希望,
让遗憾少一点,让朋友圈里的“震惊”“悲痛”少一点。让抗癌的勇气足一点,让生命的“希望”“色彩”多一点。
”如何及早发现癌症?
最近,美国癌症学会发布了年最新癌症筛查指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于中国高发的五大癌症,有哪些最新的筛查建议。
肺癌
典型症状:咳嗽、咯血、胸痛
早期肺癌常常无明显症状,多数因体检发现。当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时,常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痛、发热、气促等表现。
推荐检查:胸片、低剂量螺旋CT、肺癌易感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
1.长期受环境污染,长期吸烟者、吸二手烟(被动吸烟)者;
2.慢性肺部疾病(肺结核、矽肺、尘肺等);
3.人体内在因素(如家族遗传、免疫机能降低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筛查指南:
当前或过去吸烟者,年龄在55~74岁,身体健康,至少有30包-年的吸烟史[每天吸烟量(包)×年数(年)≥30]
检查措施:低剂量螺旋CT
具体建议:
符合以下条件的成年人应每年筛查:
当前吸烟或戒烟年数不到15年;
至少有30包-年吸烟史;
如果当前吸烟,应接受循证戒烟咨询;
经过知情/共同决策,其中包括低剂量CT筛查潜在益处、局限性和危害的相关信息;
可以在进行过大量检查的高质量肺癌筛查和治疗中心接受筛查。
胃癌
典型症状:上腹痛、食欲不振
胃癌起病隐匿,70%以上无明显症状。可逐渐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多数患者以为是慢性胃炎或胃溃疡而忽视。
推荐检查:胃镜检查、胃癌易感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
1.有胃癌、食管癌家族史者;
2.有慢性胃炎、胃息肉、消化性溃疡病史;
3.有不良饮食习惯者:如喜烫食、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喜食熏烤、煎炸、硬质食物;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者;经常食用可能霉变食物等;
4.大量饮酒,年龄40岁以上;
5.精神压力大,长期抑郁、焦虑者。
筛查指南:
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其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
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Hp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检查措施:血清学筛查和内镜筛查,最终确诊需要病理证实。
具体建议:建议推荐的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如下图。
图片来源: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
肝癌
典型症状:肝区疼痛、厌油、食欲不振
早期肝癌多无症状和体征,超过一半的肝癌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右上腹疼痛或不适多为肝癌的首发症状,可逐渐出现腹胀、食欲不振、腹部肿块、黄疸、消瘦等症状。
推荐检查:肝脏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半年做一次相关检查。
高危人群:
1.有慢性乙肝、丙肝病史;
2.家族中已有确诊肝癌患者;
3.30岁以上男性及长期酗酒者;
4.脂肪肝、肝硬化病人;
5.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霉变等食品者。
筛查指南:
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检查措施: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
具体建议:建议上述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
结直肠癌
典型症状:大便习惯改变、血便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感食欲不振、粪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显现,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消瘦等。常误认为是“痔疮”。
推荐检查:肠镜检查、肛门指诊检查、结直肠癌易感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
1.长期摄入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人;
2.40岁以上,长期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等;
3.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大肠息肉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者。
筛查指南:
年龄在45~75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
检查措施:
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每年];
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HSgFOBT)[每年];
或多靶点粪便DNA检测(mt-sDNA)[每3年];
或结肠镜检查[每10年];
或CT结肠成像(CTC)[每5年];
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FS)[每5年]
具体建议:
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应根据患者的偏好和检测的可及性进行定期筛查,包括高灵敏度粪便检测或结直肠结构(视觉)检查。
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这应作为筛查过程的一部分。
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
76~85岁的男性和女性
具体建议:
应根据患者的偏好、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和既往筛查史,进行个体化的筛查决策。
如果决定继续筛查,可按上述筛查方案进行。
年龄>85岁的男性和女性
具体建议:不建议继续进行筛查。
食管癌
典型症状:吞咽哽噎感
早期食管癌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略。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胸骨后不适、吞咽时轻度哽噎感、异物感等,可间断或反复出现,甚至长达数年。
推荐检查:胃镜检查
高危人群:
1.有家族遗传史;
2.爱吃烫食,爱喝烫茶;
3.爱吃含致癌物亚硝酸盐的泡菜;
4.常吃霉变、烟熏、麻辣食物。
筛查指南:
符合下列①和②~⑥中任一项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①年龄40岁;
②来自食管癌高发区;
③有上消化道症状;
④有食管癌家族史;
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⑥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检查措施: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
具体建议: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下图。
图片来源: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
作为精准医学大数据领域的领军企业,宝藤生物专业从事分子诊断和医学大数据集成分析引擎开发与临床应用,致力于用先进的技术为大众提供优质的精准医学服务。
宝藤可为临床提供肿瘤、慢病、妇幼健康和感染等各类疾病分子诊断的系统解决方案,覆盖疾病的早期风险评估、遗传易感性筛查、疾病精确分型、个体化用药指导和疾病实时监控等逾项专业的临床分子诊断服务。
肿瘤个体化系统解决方案:
肿瘤早期风险评估
——明确根源洞悉风险
肿瘤(超)早期筛查
肿瘤家族遗传性分析
肿瘤个体化用药指导
——精准基因检测最佳用药指导
化疗药物敏感及毒副作用检测
肿瘤靶向药物伴随检测
肿瘤用药综合指导(NGS)
肿瘤继发性耐药监测
肿瘤负荷实时监控
——安全无创实时监控
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
循环肿瘤DNA(ctDNA)监测
肿瘤蛋白标志物综合监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nxftyy/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