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产后腹痛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又称“儿枕痛”“儿枕腹痛”“产后腹中痛”等。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属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若腹痛阵阵加剧,难以忍受,或腹痛绵绵,疼痛不已,影响产妇的康复,则为病态,应予以治疗。
本病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腹中疼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西医学的产后宫缩痛及产褥感染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
1气血两虚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复因产时、产后失血过多,因产重虚,冲任血虚,胞脉失养;或血少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不荣则痛。
2瘀滞子宫产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滞则血瘀,瘀血内停,阻滞冲任、子宫,“不通则痛”。《万氏妇人科?产后章》云:“腹中有块,上下时动,痛不可忍,此由产前聚血,产后气虚,恶露未尽,新血与故血相搏而痛,俗谓之儿枕痛。”
3寒凝血瘀素体阳虚,阴寒内生,因产重虚,胞脉失于温煦,气血运行不畅,或因产后起居不慎,感受寒邪,风寒乘虚而入,血为寒凝,胞脉受阻,发生腹痛。
诊断1病史好发于经产妇,可有难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如顺产后、剖宫产后及引产后)等病史。
2症状表现为分娩1周以上,小腹疼痛仍不消失,或产后不足1周,但小腹阵发性疼痛加剧,或伴有恶露异常。
3检查体格检查可有子宫复旧不全。
妇科检查注意恶露的量、色、质、气味有无异常;有无伤口感染;宫颈口有无组织物嵌顿;盆腔有无触痛包块。
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必要时行血常规检查、分泌物培养,排除产褥感染的可能。
②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
鉴别诊断产后腹痛应与产褥感染腹痛、伤食腹痛等鉴别。
1产褥感染腹痛有全身疾病、阴道流血、子宫复旧不良、恶露异常及伤口感染病史。腹痛持续不减而拒按,伴恶寒发热,恶露臭秽。血常规、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妇科检查、B超等检查,可资鉴别。
2伤食腹痛有饮食失节史。疼痛部位多在胃脘部,伴有嗳腐吞酸,食欲不振,大便或秘或溏滞不爽等消化道症状。恶露可无改变。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根据腹痛性质和程度、恶露性状及伴随症状以辨虚实。一般实痛拒按,虚痛喜按。
2治疗原则补血化瘀,调畅气血。虚者补而调之,实者通而调之,促使气充血畅,胞脉流通,则腹痛自除。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药贵平和,补虚不可碍实,泻实不可伤正,忌用攻下破血之品。
3分型论治气血两虚证主要证候: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素体气血不足,因产耗气伤血,冲任血虚,子宫失养,“不通则痛”,或血少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涩,故小腹隐痛,喜揉按;营血亏虚,冲任血少,则恶露量少,色淡无块。血虚津亏,肠道失于濡养,故大便干结。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舌淡,脉细弱,均为血虚之征。
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方药: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肠宁汤:当归、熟地黄、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肠宁汤主治产后血虚肠燥之少腹痛。方中当归补血和营,活血行滞,既补虚又止痛;熟地黄、阿胶滋阴养血,以助当归补养阴血而调理冲任;麦冬养阴润燥;人参、山药、甘草补气健脾,以资阴血之生化;续断补肾养肝,强壮腰膝;肉桂温通血脉,散寒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温行止痛之效,使血气旺盛,冲任得养,则诸症可除。
若血虚津亏便秘较重者,去肉桂,加肉苁蓉、火麻仁润肠滋液通便;若腹痛兼有下坠感,为血虚兼气不足,加黄芪、白术益气升提;若腹痛喜热熨者,加吴茱萸、艾叶、小茴香、炮姜温阳行气,暖宫止痛。
瘀滞子宫证主要证候: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缓;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或伴胸胁胀痛;舌质紫喑,苔薄,脉沉紧或弦涩。
证候分析:产后百脉空虚,血室正开,寒邪乘虚入侵,寒凝血瘀,或胎盘、胎衣残留,或情志所伤,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疲滞冲任,胞脉不通,瘀血停留子宫,故小腹疼痛拒按;血得热则畅行,凝滞稍通,故得热痛减;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恶露当下不下,故恶露量少,色紫暗有块;涩滞不畅,血块排出则瘀滞缓解,故腹痛暂缓。面色青白,胸胁胀痛,舌质紫喑,苔薄,脉沉紧或弦涩,为气滞血瘀,瘀滞子宫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方药:生化汤(方见产后发热)加乌药、延胡索、川楝子。
若小腹冷痛、绞痛较甚者,酌加小茴香、吴茱萸以增温经散寒之功;若瘀滞较甚,恶露血块多,块出痛减,加五灵脂、炒蒲黄、延胡索增强化瘀止痛之效;若小腹胀痛,加香附、乌药、枳壳理气行滞;伴胸胁胀痛者,加郁金、柴胡疏肝理气止痛;伴气短乏力,神疲肢倦者,加黄芪、党参益气补虚。
对于瘀阻子宫所致产后腹痛,可借助B超观察是否有胎盘、胎衣残留,若有胎盘、胎衣残留,伴血性恶露延长,或出血量多,或量少而腹痛剧烈,服上方未效者,可行清宫术,刮出物送病检,以明确诊断。术后给予生化汤加减补虚化瘀,预防感染。
寒凝血瘀证主要证候:产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不喜揉按;恶露量少,色紫暗有块,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产后感寒饮冷,寒邪客于胞中,血为寒凝,气血运行不畅,凝涩不通,故小腹冷痛;血得热则行,凝滞稍通,敌得热腹痛暂缓;血凝胞中,故不喜揉按,恶露量少,色紫暗有块;寒凝血瘀,阳气被遏,不能宣达于表,故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紧,为寒凝之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方见痛经)。
其他疗法中成药治疗(1)产泰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血虚者。
(2)补血益母颗粒每次12g,每日2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血虚夹者。
(3)生化丸每次9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临证要点产后腹痛与产褥期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治疗以补虚化瘀为主。同时消除恐惧与精神紧张,注意保暖,切忌饮冷受寒。
预后与转归产后腹痛为产后常见病,经积极治疗后大多能痊愈。若失治、误治,瘀血日久而成瘀热;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致产后恶露淋沥不尽,应引起重视。
案例黄某,女,27岁,农民,已婚。年7月4日初诊。
新产5日,小腹疼痛不止。患者于5日前足月顺产一女婴,产程顺利,产后小腹即有疼痛,但尚可忍耐,但近日来疼痛不仅未止,反有加剧的趋势。症见小腹疼痛拒按,按之有块,入夜尤甚,口中干渴,但欲漱水不欲咽。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无特殊经带胎产史。查体:面色紫喑,舌紫有瘀点,两脉沉涩,宫底在耻骨上有大如握拳。
诊断:产后腹痛,血瘀证。
中医辨证:产后胞脉空虚,寒邪乘虚入胞,血为寒凝成瘀,瘀阻冲任,血行不畅,故小腹疼痛拒按,按之有块,入夜尤甚;瘀血内停,津不上承,故口中干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舌紫有瘀点,两脉沉涩,为产后瘀血内停之征。根据病史、症状、辅助检查,可排除产后伤食、感染、产后痢疾和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腹痛。
治法:活血化淤。
方药:生化汤加味。当归15g,川芎6g,桃仁10g,炮姜10g,炙甘草10g,益母草15g,乌药10g。
患者服药1剂后,感小腹疼痛加剧,状如生子,后阴道下得瘀块一团,色黑,疼痛顿减。2剂服毕,恶露渐下,疼痛已止,但精神委顿,守上方加红参6g益气养血,续服2剂而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nxftyy/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