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谢延杰老师
谢延杰年生,出身中医世家,针灸医术已祖传四代,澄江针灸学派再传弟子,幼承庭训,少衍祖学,熏陶积渐。祖父谢锡亮系山西省著名老中医,中国灸界泰斗,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德高术精,经祖父口传心授,耳提面命,精心栽培12年,亲炙至深,尽得真传,以秉承祖训,沿袭家传绝技为己任。临床20余年,擅长直接灸(麦粒灸),隔物灸(隔药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悬灸,新铺灸,毫针,火针,针挑,刺血,火罐等自然疗法。并将上述诸法有机结合,提高疗效,随症加减,灵活变通。撰写论文曾在中国针灸杂志,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有《谢锡亮教授直接灸法举隅》,《直接灸,火针,刺血结合的临床应用》,新铺灸,直接灸,火针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67例等,参编著作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承淡安》,《谢锡亮灸法》,《健康长寿与灸法》,《谢锡亮灸法医案》。
谢老特别擅长用直接灸法,并多年来对灸法不遗余力,一贯主张选穴宜准不宜繁。谢老作用直接灸法治疗诸多中医、西医疗效不佳的疾病,例如遗精、阳痿、哮喘、肺结核、消化不良、便秘、肝硬化,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灸法医案》等著作,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乙型肝炎,谢老经过多年的精简提炼,采用灸肝俞、足三里治疗,一般在3个月可以改善症状,阳性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谢老用此法治疗诸多难治病,皆获良效。谢老深有感触地说:“以我一生的经验总结,凡是大病、难治病、古怪病,用艾绒直接灸,都可以有效。”而且凡是虚寒衰弱、免疫力低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以用灸法治疗、养生和保健。
概述小腹痛,是指脐下正中,当小腹部位疼痛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症状,与肾、膀胱、小肠等病变有关。其病因病机为阳气素虚,脏腑虚寒,或情志失调,湿热蕴结,而至膀胱不利等,导致的气机郁滞,经脉失养而成。
《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属于本症的范畴。而外感内寒所致的膀胱蓄水证,则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为主,多无明显疼痛,不属于本症的范畴;胞宫及冲任二脉的病变,多可见小腹疼痛,并兼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症,属于妇科范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及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胃扩张、痛经等疾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1)下焦虚寒:小腹隐隐作痛,时轻时重,腹冷,甚或腹凉如冰,虽盛夏而不温,遇寒则重,得暖则舒,形寒肢凉,唇淡口红,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2)湿热下往:小腹疼痛胀满,小便量少,色赤,或成血尿,排尿灼热疼痛,甚或淋闭不通,小腹拘急,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3)膀胱受阻:气滞者,小腹胀痛,胸胀胁痛,尿后小腹疼痛,脉弦;瘀血者,小腹痛甚,或拘急,尿血;砂石阻滞者,小腹痛,痛掣阴部,疼痛甚剧,尿血,若尿出砂石,则诸症顿愈。
病情分析与鉴别(1)下焦虚寒小腹痛与湿热下注小腹痛:前者为虚寒证,后者为热实证。下焦虚寒小腹痛,其病因为下焦阳虚,阳虚则寒,其表现为小腹隐痛,且小腹冷如冰,形寒肢凉,畏冷喜暖,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舌淡、脉细等虚寒之象。膀胱湿热小腹痛,湿热结于膀胱,其发病较急,小腹胀满疼痛甚或拘急,小便赤,尿时灼痛,便秘,苔黄、脉数等,均为热象。
(2)膀胱受阻小腹痛:有气滞、瘀血、砂石之分。气滞小腹痛者,则胀近于痛,以胀为主,兼伴有胁肋痛,小腹疼痛多出现于排尿之后,小便排出不畅,但无明显偏寒、偏热形迹;瘀血小腹痛者,小腹胀痛,痛甚于胀,甚者痛如针刺,小腹拘急,或血尿,砂石阻滞小腹痛,绞痛如割,或掣及腰痛,或牵及会阴,血尿明显。
艾灸取穴案例滕某,女,59岁。主诉:近日因稍食油腻之物,腹痛肠鸣后即泻,泻后则安,每天3~4次。病史:患者腹泻反复发作10年之久,缠绵不愈。表现为阵发性腹绞痛及里急后重,排便后缓解,伴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某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经口服黄连素、诺氟沙星胶囊、中药、静滴青霉素治疗,症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每因稍食油腻之物、或食生冷水果、或情绪紧张、或过度劳累,病情加重。查体:患者呈慢性面容,神情、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选穴:关元、神阙、气海、脾俞、足三里、大肠俞、肾俞。选取大艾炷,神阙施隔盐灸法,足三里直接灸,余穴均施隔姜灸。每穴灸治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当灸治1个疗程后,患者述可进少许油腻之物,腹痛、腹泻基本无发作,大便基本正常。3个疗程后,腹痛、腹泻完全消失,且形寒肢冷、乏力、自汗等症状明显改善,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告愈。
按: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主要由湿邪入侵,或情志抑郁,损伤脾胃,酿湿生热下注大肠,日久损伤正气所致。虽是大肠功能失调,但病机变化在脾胃。《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临证有虚实之分,本例以脾肾阳虚为主。经言: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肾阳不振,命门火衰,火不生化,脾肾两虚,诸阳衰微,故取脾俞、足三里、肾俞、关元、气海,益命门火、壮肾阳,共奏温补脾肾之功;神阙为生命之根蒂,连系命门之本;大肠俞为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多治脏腑本虚证,灸此穴可调理肠胃,理气化湿。因此,通过腧穴—经络—脏腑发挥疏通经络、益气温阳、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之目的。
艾灸体会艾灸治疗小腹痛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好;本症患者平时应多注意保暖,避免寒冷;适当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暴怒忧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nxftyy/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