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胡希恕
瘀血腹痛:
例女,30岁,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面色黧黑,少腹胀满而痛,大便一周未行,舌紫暗,苔黄褐色,脉沉弦,胡老判断为干血停留少腹,治当急下其瘀,与下瘀血汤加麝香:大黄15g、桃仁9g、蛰虫6g、麝香少许(用纱布包裹,在煎好的汤中把包布一蘸,留下次再用)服一剂大便泻下黑紫粪便及黑水一大盒,腹痛减,饮食进,继续服用血府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一月后愈,(麝香:辛温,在此用其通窍活血散结之功)。
门纯德
1、乌头煎:《金匮》:“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见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2、附子粳米汤:《金匮》:“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肋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中雷鸣切痛是指腹中一阵一阵的疼痛,腹中响时疼痛加重。要抓住此证的要点是“腹中雷鸣”,雷鸣就不是一般的肠鸣了,而是“咕噜咕噜”一下,好像是打雷一样,之后就紧跟着发生阵痛这一特点。
腹膜炎用己椒苈黄丸:《金匮》:“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我用此方治过一例局限性的腹膜炎,诸药(如大柴胡汤,大黄牡丹皮汤)无效后,用此方自配的散剂服后就好了。
3、腹膜炎:此病以腹部胀满,压之痛甚,时而呕恶,大便不爽,体温时高时低,口苦咽干为主症。治以大柴胡汤加金银花30g、效果甚好,后与活血化瘀方药交替服用,渐愈。
李可
结核性包块型腹膜炎
1、例,女,15岁,呕吐腹痛,下腹部明显隆起,有一包块质硬,经查为包块型腹膜炎,平时喜吃生冷,喝凉水,月经尚未来潮。面色萎黄,脉弦涩,舌淡有齿痕。由于过食生冷,致寒痰凝于胞宫,已经成为有型结块,拟温经化痰逐瘀通络,使其经通,结块自清:生黄芪45g、当归30g、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0g、桂枝10g、茯苓30g、桃仁10g、红花10g、丹皮10g、炮姜10g、没药10g、白芥子(炒研),三棱10g、莪术10g、木香10g、甘草10g、失笑散(包),炒小茴香15g、7剂。
二诊肿块渐软,但仍未缩小,上方加大黄6g、醋鳖甲30g(打碎先煎),土元10g、5剂。
三诊,肿块已缩小,守上方加党参30g、再5剂,
四诊,又缩小,但因为屡用攻破,气分已虚,食少神疲,脐下筑筑不宁,腰困如折,脉细无力,拟益气扶元,佐以化瘀:生黄芪30g、当归20g、红参15g、灵脂15g、桂枝15g、桃仁15g、丹皮15g、赤芍15g、川芎15g、土元15g、柴胡15g、炙甘草15g、炒小茴香15g、肾四味各30g(仙灵脾、盐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茯苓30g、炒麦芽60g、鲜姜5片、枣6枚、胡桃4枚(打),十剂,隔日一剂愈。
2、重症结膜炎腹膜炎
例女,35岁,经闭2月,面色苍白无华,眼眶塌陷,潮热盗汗,气短不足以息,泛酸嘈杂,日仅吃两个水饺,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满腹板硬,疼痛拒按,脉细而湿,舌肿淡有齿痕。证属寒凝下焦,血瘀经闭。以少腹逐瘀汤合海藻甘草汤,温经散寒,软坚散结,扶正化瘀为治:当归30g、桂枝10g、川芎10g、红参10g(另炖),失笑散(包)10g、姜炭10g、没药10g、土元10g、炒白芍15g、赤芍15g、漂海藻15g、生甘草15g、鲜姜5片,枣6枚,全虫12只,蜈蚣1条,研末冲服,二诊,食增,腹胀痛大减,硬块已变软,加抗痨要药猫爪草50g、十剂。三诊,可进食,脐周已变软,仍疼痛拒按,感觉少腹,乳房憋胀,阴道有分泌物,脉弦有滑意。此乃温通前兆。因势利导,原方去海藻、甘草、加坤草30g、丹参30g、柴胡10g、泽兰叶10g、桃仁10g、红花10g、10剂。四诊,经通,满腹已柔软如初,但经后神疲乏力,腰困如折。久病伤肾,气血已虚,补中益气汤加肾四味各30g、5剂愈。
3、红参、灵脂相配加麝香0.3g、治结核性腹膜炎,15-20天痊愈。
朱良春
1、张锡纯之金铃泻肝汤治胁肋下软痛(包括结核性腹膜炎)(川楝子15g、生明乳香12g、生明没药12g、三棱9g、莪术9g、甘草3g)此方不但治胁疼较甚,凡心腹作痛,而非寒凉者,用之皆甚效验。
此方从“金玲子散”而来,盖金铃子佐以玄胡索,虽能开气分之郁,而实不能化气。所谓化气者,无事开破,能使气之郁者融化于无形,方中之乳没是也。去玄胡索,加三棱,莪术者,因玄胡索性过于猛烈,且其开破之力多趋下焦,不如三棱,莪术性较平和,且善于理肝也。用甘草者,所以防金铃子有小毒也。
2、经方治腹痛
①、桂枝加芍药汤:桂枝9g、生白芍18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可加全蝎3g、而绝不能因止痛加元胡,不能因呕吐加半夏,否则会失去本方效用。治太阳病误下所致的腹满时痛,临床常用来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患者引起的胃脘痛诸症,效果比较满意,如胃扭转等。
②、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生白芍30g、川芎6g、白术12g、茯苓12g、泽泻12g。治妇人妊娠,肝脾不和的腹痛,腹中拘急,绵绵作痛,本方为养血利湿,调和肝脾的好方剂。
③、金铃子散:盐炒川楝子12g、醋炒元胡9g、治胸服胁肋诸痛,时发时止,或痛经,或疝气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④、枳实赤芍散:炒枳实,赤芍等分,本方理气养血而解腹挛痛。
余国俊
真武汤加葫芦巴治当脐痛:熟附子3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2g、生姜15g、葫芦巴30。真武汤为治少阴伤寒腹痛之方,不仅可以治肾阳虚衰,水气为病,还可以扩大范围运用于肾阳虚衰寒凝内痛之证。为什么加葫芦巴呢?因为葫芦巴主治“元脏虚冷气”。元脏就是肾脏,治阳虚寒凝之当脐痛,都用真武汤原方重加葫芦巴一味,无不应手取效。附带说一下,若不是脐中痛,而是脐下小腹痛之属阳虚寒凝者,单用真武汤即可奏效。
闫云科
治腹痛类方比较
1、胶艾汤:同可治妊娠腹痛,胶艾汤证之痛位则在小腹,主证为出血也,因血虚而起,多用于妊娠下血,半产后下血。
2、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痛,及杂病腹痛。其所治腹痛系肝郁,水湿所致。痛位在心下,脐周或小腹,应有小便不利,眩晕,心悸等症状。血虚,水湿相兼。
3、桂枝茯苓丸:同可治腹痛,所异者,桂枝茯苓丸证以血瘀为标。以瘀血内蓄或癥痼为主,而气血虚损不著者。
4、当归建中汤,同属于治腹痛之方,然当归建中汤为血虚中寒也。
5、小建中汤,同可以治腹痛,属脾胃虚寒,必有喜温喜压等中虚。
6、温经汤:亦治腹痛,但痛在少腹,因少腹瘀血,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胀满,手心烦热,唇口干燥,及少腹寒。
秦伯未
腹部属阴,肝脾肾三阴脏均在腹内,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为太阴。脐以下为小腹,有膀胱,肾,大小肠,属少阴。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脉所过,属厥阴,腹痛偏在少腹,或左或右,或两侧均痛,痛时兼有胀感,多属于肝经症状,用金铃子散,并可以加柴胡,青皮疏导,有寒者加肉桂,乌药温之。
少腹痛偏在右侧,按之更剧,常伴有寒热,恶心,蜷足而卧,大便欲解不利,为“肠痈”证。《金匮》说:“肠痈者,小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利,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小腹痛偏在脐下,痛时拘急结聚硬满,小便自利,严重的有发狂现象,为“蓄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热结膀胱,小便不利,亦见小腹阵阵急痛,用五苓散。
王琦
芍药甘草汤根据原方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原理,用于急性腹痛(胃肠痉挛)皆取效迅速。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nxftyy/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