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傅今年40岁,反复发作性上腹痛已3年有余,最近疼痛明显,加重4医院就诊。行上腹部B超及CT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治疗后腹痛缓解也不明显,仍反复发作,备受折磨。
李师傅经多方打听,医院消化内科林涛主任是原第四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师从樊代明院士,专业水平高,患者口碑好,便来到大兴消化内科就诊,门诊以"腹疼待查"收入院。
01疑惑:反复腹痛,病灶难寻入院后做了详细检查,肾功、电解质、心肌酶、血脂、血淀粉酶、乙肝、丙肝、戊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均正常。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林涛主任经过仔细问诊了解病情,详细查体后初步判断患者肝胆系统引起腹疼的可能性大,对患者进行了上腹部核磁平扫+MRCP检查。
核磁的MRCP是判断胰胆管系统有无问题的首选检查,无创检查的金标准。
检查结果再次让人失望,仍未发现明显异常。
但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林涛主任没有放弃自己的判断。他与影像科秦越主任共同会诊,又仔细查看了李师傅上腹部核磁平扫+MRCP的片子,经过讨论,还是没有看到阳性病灶。
正当林涛主任心生疑惑时,秦越主任眼睛亮了,在反复的查看后,她发现胆总管下端似乎有点异常,再结合患者入院后肝功的酶有明显异常情况,两位主任有点兴奋,分析问题极有可能是出在了胆总管壶腹部!
01破解!清扫盲区,罪魁祸首浮出水面胆管结石首选的检查项目是核磁平扫+MRCP,但对于胆总管末端壶腹部的结石及病变,核磁不容易发现,是一个相对的盲区,这时,可以考虑超声内镜检查,作为核磁的补充。
林涛主任决定行超声胃镜检查,但超声内镜对于胆胰病灶的检查操作难度比较大,胆管的直径很细,超声内镜检查的难度更大。经过林涛主任及内镜中心团队的密切配合,在胆总管末端即壶腹部发现了高回声的占位病灶,其后可以看到明显的声影。确认为胆总管末端结石。
患者反复腹疼的罪魁祸首终于浮出水面!
明确诊断后,林主任带领消化内科团队决定行内镜下ERCP胆总管取石术。术中发现胆总管插管困难,分析胆总管末端的结石嵌顿导致常规插管困难,遂决定行针状刀剖开胆总管下端壶腹部,这个操作的穿孔及出血风险较大,经过谨慎细致的操作,总算将壶腹部剖开,反复着磨李师傅的罪魁祸首终于呈现在大家眼前——大小约0.7cm×0.6cm的结石。
取出结石后置入胰管支架及鼻胆管引流管并固定。术后患者未再出现腹痛,行鼻胆管造影,肝内外胆管无结石残留,拔除鼻胆管。
01MRCP+EUS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解病痛超声内镜(EUS)的出现使内镜技术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可对消化道粘膜下生长的病变性质进行鉴别诊断,也可对消化道肿瘤进行术前分期,判断其侵袭深度和范围,鉴别溃疡的良恶性,并可诊断胰胆系统肿瘤,特别是对于较小肿瘤精确度高,胆总管末端壶腹部占位及结石,以及慢性胰腺炎等诊断亦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另外,在超声内镜介导下,应用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也明显提高了病变的确诊率。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不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胆道,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病人易接受且无并发症。MRCP一次能显示各段阻塞扩张的胆管及胰管,而PTC、ERCP却很难有这种能力。MRCP的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随着设备软件、硬件不断完善,分辨能力不断提高,扫描速度加快,投影方法更加优化,其发展前景必将成为胆胰系统首选的检查手段。
医院消化内科本着以“千方百计为患者好”的初心,与兄弟科室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全力救治病患,将为患者制定最科学的检查及治疗方案,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文章来源:医院
审核:景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mxftyy/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