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2日,张爱玲16万字的《小团圆》出版,这部完成于年尘封33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引起了新一轮的“张爱玲热”。
《小团圆》出版之前,有关张爱玲与胡兰成、桑弧、赖雅的关系就有很多种说法与猜疑,《小团圆》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给读者一种最值得信赖的“张氏说法”,张爱玲曾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年初春的一天,南京市一座庭院的草坪上,躺在藤椅上翻读《天地》第11期的胡兰成还未读完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就已经被作者干练细腻的笔调所震惊。一回到上海,胡兰成立即去拜访张爱玲,然而,他碰了壁,从门缝中塞进了一张纸条,留下自己的电话,悻悻而归。第二天,张爱玲给胡兰成打电话,告诉他要上门拜访。就这样,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与一个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相识、相知、相恋,当然,不久后就分道扬镳。正是这短短的一段爱情生活,给张爱玲以后的人生染上了灰暗的色彩。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年轻聪慧的张爱玲为什么会看上人到中年而且已有家室的胡兰成。首先,这与张爱玲的经历有关,再就是与胡兰成性格才学有关。张爱玲虽然出身豪门,由于父母的离异,自小心灵受到过严重创伤,张爱玲的性格孤寂,不爱言语,也不善与人交往。胡兰成呢,不仅风流倜傥,也很会讨女人欢心,另外,胡兰成有才气、文学修养高,更重要的是,胡兰成对张爱玲的作品理解深刻,毋庸置疑,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创作也能提供帮助,他们相爱之时,正是张爱玲创作的鼎盛期。在《小团圆》中,燕山对九莉说:“你大概是喜欢老的人。”九莉觉得老的人至少生活过,因为她喜欢人生。
对于张爱玲与赖雅的结合,不少人更替张爱玲感到惋惜,以为一个年长张爱玲29岁的美国三流作家,晚年贫病交加,他能给张爱玲什么呢?甚至有人说:在美国,张爱玲应该嫁个有经济实力的男人,在富裕的条件下,安心自己的创作,岂不更好?
读过《小团圆》,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张爱玲两次婚姻选择的理由,张爱玲不糊涂,她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她太看重人生,她最欣赏一个男人坎坷丰富的阅历。
张爱玲不仅明智而且善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她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也从不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她的爱情和她的作品一样,参照了一个歧义的传奇:妖异多姿,是非不断。她在承受浮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孤寂。她是那个时代的一口枯井,深不可测,任人评说,却也清冽久远。
生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最后她一语成谶。
她的任何一句爱情经典都可以让今天热恋中的男女心生怯意。她看透了世间浮华,唯独没有看透自己。她用苍凉的文字,给我们描述了那个时代的喧嚣华丽,以及风流云散的爱情寓言。
她和胡兰成的故事伴着老上海弄堂里咿咿呀呀的胡弦声,演绎了一曲缠绵无望、灵肉纠葛的倾城之恋。
那个时代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张爱玲。
燃尽张爱玲一生爱的男人:胡兰成
01
年2月4日也许是张爱玲一辈子都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她初遇胡兰成。
那时候的她,是名闻上海滩的头牌女作家。而他则是个恣意风流,潇洒得意的美男。以前,他只在杂志里见过她。而今,她从艳丽妖娆的文字里走出来了,让他有了一丝惊艳的感觉。
次日,胡兰成回访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他不安,胡兰成形容说,三国时刘备进孙夫人的房间,就有这样的感觉。那天,张爱玲特意穿了一条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
多年后,胡兰成对这些细节都有着清晰的记忆。此后,他每天都去看张爱玲。一天,他向张爱玲提起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张爱玲便取出送给他,照片背写有一行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没有顾忌他已有妻室,心想,他是爱她的,她也是爱他的,他是个可怜的男人。很快,她沦陷在胡兰成柔情的目光里。他们恋爱了。尽管这时候,外面的炮声隆隆,日本败亡的哀歌已响,但她顾不了这么多。她因了岁月荣华,生性天真,之前所有的生活都是想象在文字里。而他因了岁月沧桑,洞悉事故,之后便在她和其他女人间游刃有余。一抹浮华苍凉的爱情传奇上演了。
和所有的男女一样,他们忘记了战争,忘记了身份,甚至忘记了自己,他们度过了一个缠意绵绵的开头。她在一封信中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
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胡兰成的年龄比她大出很多,但这也许又成了她爱他的原因。她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所以,年龄问题也不是障碍。于是,她倾尽自己的热情,就这样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与他相爱了。
02
年8月,胡兰成第二任妻子提出离婚。这给了他们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她的好友炎樱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她对他说,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她想起《诗经》里和他一起读过的对爱情的期盼: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后她用她一生的骄傲,在婚书上写下了再简单不过的9个字: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她的婚书早已洗尽了她文字里的风华。这一刻,他只是她的男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她多么渴望回到大汉风流年代,她是那个《凤求凰》里的卓文君,那么他是那个情深义重的司马相如吗?也许他会是的。她在心里暗暗地想。
其实张爱玲也是知道他的,加上时局的无常,她心中有着隐隐的担忧。未来如何,她不是不知道,只是她不愿也不敢去想。而他也是明白人,江山美人两不侵,多好,可惜回首只是在梦中。
很快,时局翻转。胡兰成说:“将来日本战败,我大概还是能逃脱这一劫的,就是开始一两年恐怕要隐姓埋名躲藏起来,我们不好再在一起的。”她叹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上海这座城市即使陷落了,但总能够容得下我们这对夫妻吧,她想,春心托杜鹃,银汉相牵也挺好。
张爱玲的痴情,天地可鉴!
03
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汉奸胡兰成的末日也到了。他化妆逃到武汉,在医院里很快和一个小护士打得火热。接着,又逃到了浙江,住在温州,化名张嘉仪,称自己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后人——果是姓张,只是不叫张牵或是张招。
这时胡兰成不甘寂寞的风流本性再次显现——他搭上了乡下女人范秀美。在张爱玲望眼欲穿的相思中,胡兰成和这个大他两岁的女人开始了巫山云雨的恋情。已有半年没有见到爱人的张爱玲,千辛万苦,一路寻到温州。因为怕范秀美的邻居对三人的关系有所猜忌,他们三人是在旅馆见面的。
一个清晨,胡兰成与张爱玲在旅馆说着话,隐隐腹痛,他却忍着。等到范秀美来了,他一见她就说不舒服,范秀美坐在房门边的一把椅子上,但问痛得如何,说等一会儿泡杯午时茶就会好的。张爱玲当下就很惆怅,因为她分明觉得范秀美是胡兰成的亲人,而她,倒像个“第三者”或是客人了。
还有一次,张爱玲夸范秀美长得漂亮,要给她作画像。这本是张爱玲的拿手戏,范秀美也端坐着让她画,胡兰成在一边看。可刚勾出脸庞,画出眉眼鼻子,张爱玲忽然就停笔不画了,说什么也不画了,只是一脸凄然。范秀美走后,胡兰成一再追问,张爱玲才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她的嘴,她的神情,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震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
其实胡兰成也明白,亡命天涯的男人,活着逃出去是唯一的目的,揣着颗惶惶不可终日的私心,哪里还有资格和闲情来谈论爱情。爱情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雨。他知道,老妈子似的爱,张爱玲给不了他,她是独立、敏感又新潮的女性,哪有乡下一个目不识丁的旧式女人可靠、安全,又无需男人花心思哄着。女人愚蠢也是一种智慧,无才便是德。这大概是胡兰成当时真实的感受了。
张爱玲离开温州时,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这该是她生命里最大的一场雨吧,冲掉了她心头对他的最后一点余温。张爱玲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就像《半生缘》里曼桢对世钧说:“回不去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一转身,便是天涯两断,人海茫茫。
04
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小吉就是小劫的意思。此时,胡兰成已经脱离了险境,在一所中学教书。张爱玲选择在他一切都安定下来的时候,写来了诀别信,并随信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
她用30万元断了对胡兰成的思念。张爱玲走得决绝,可还是有些心疼不舍,毕竟夫妻一场,天的时间,不短。胡兰成的两年,却是张爱玲的一生。爱那么短,痛却那么长。
对待爱情,她一点都不世故,更谈不上精明,倒有几分笨愚。当初遇上胡兰成,明知道这个男人是个火坑,一个爱字,还是天真地跳了下去。一场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谢幕。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炎樱没有理他,张爱玲也没有理他。这样的男人,就像是罂粟花,看是好看,可终究是毒药。此后张爱玲从未就这场恋情说过只言片句,只是用了几十年的时光,把相似的爱融入了《小团圆》里。她最终用了这样一部自传体的小说,把自己和胡兰成的感情,做了一个彻底的清算。她给了自己一个苍凉的微笑。最终,看似一切都是张爱玲在独自踟躇,从花开到花谢。
我同样喜爱的女作家三毛,根据这段旷世绝恋创作了电影《滚滚红尘》,那时候张爱玲还活着,却未对此作任何回应。“我将只是萎谢了。”萎谢二字,概括了一切。
05
年,张爱玲离开了让她荣辱纠结的上海,之后辗转香港,最后去了美国,嫁了大她许多岁的作家赖雅。然而她一生的爱似乎已被胡兰成燃尽。
胡兰成把张爱玲和她的爱,得意洋洋地装进他的《今生今世》里。山河激荡,容光飘摇,笔触里也有缱绻的留念。也许他还是懂些她的。
当然,这都是些迷茫陈年的旧月了。尽管他们后来还一直保持着通信。只是在她的心里,再无波澜。《诗经》里既有桃之夭夭的相恋,也有江水无情的分离。所以她不悔,不恨,不怨。
张爱玲的冷静和善良同样表现在桑弧身上。
我以为桑弧是最值得张爱玲爱的男人,也是能支撑张爱玲事业的男人,遗憾的是,两个正确的人在错误的时间相识。在张爱玲的生活中,如果不是胡兰成先于桑弧出现,张爱玲的一生恐怕就不用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吧,依桑弧的才能与人品,他完全有能力为张爱玲铺设一条坦荡的大路。可是,由于胡兰成,张爱玲成为“汉奸婆”,在那样的环境中,谁还有奈?还好,明智的张爱玲选择了离开,这不仅救了她自己,也救了桑弧。桑弧是爱张爱玲的,不仅爱而且很懂她。年,张爱玲去世以后,与张爱玲认识的很多人写文章评说怀念张爱玲,桑弧却一直保持沉默……因为懂得,所以不言;因为疼爱,所以沉默。
张爱玲的美国丈夫赖雅
喜欢张爱玲的人都不大愿意谈论赖雅,其实,了解张爱玲如何无微不至精心照料赖雅,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放荡不羁的三流美国作家一定用自己的智慧点亮过张爱玲的生活。张爱玲的追求独特,任何人不能随便用普通人的思维与逻辑去分析判断张爱玲的苦与乐。
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持续了十一年。这些年里,张爱玲从赖雅那里得到过爱,在英文写作方面也得到过赖雅的帮助,享有过一段短暂的清静而平和的家庭生活。但是年老多病的赖雅也带给了她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重负。经济的窘迫,生活的压力,更使她增添了忧愁。这些都影响了她的才能的发挥。就在她和赖雅相爱后不久,也就是年10月,回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赖雅又中风了。这之后,他的病一直反反复复。
年赖雅患上了背痛疾病,张爱玲不得不常常给他按摩,放松他的背部肌肉。年赖雅又患上了腿和脚病。张爱玲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于年只身到香港寻找创作任务。可是当她途经台北时,又传来了赖雅中风的消息。为了能及早返回美国,能有钱给赖雅治病,张爱玲不惜损坏自己的身体,在香港夜以继日地工作。
年的一天,赖雅从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出来,在街上跌了一跤,断了股骨。这段时间,赖雅又多次中风,张爱玲不得不赶回美国。为了照顾赖雅,她在自己的起居室里支起了一张军用床,一边写作,一边护理。此后的两年里,赖雅一直瘫痪在床,张爱玲得不到丝毫的帮助,只能由自己照看他。最后她把赖雅带到了迈阿密,因为她在迈阿密大学谋到驻校作家的职位。之后她又把赖雅带到牛津,直到年10月8日,送赖雅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
在与赖雅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张爱玲的写作几乎都是为了钱,以此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张爱玲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岛。”她又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或许这就是她对自己人生与婚姻的一种回答,是对她与赖雅的爱所作出的注释吧。
张爱玲很诚恳,以前,很多人都说胡兰成不仅风流成性,还喜欢花女人的钱,在《小团圆》中,张爱玲笔下的邵之雍在考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时,就想到要补偿她,为她今后的生活提供保证。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胡兰成花张爱玲的钱,读过《小团圆》才知道“之雍每次回来总带钱给她”,这样看来,“其人可废,其文不可废”的胡兰成也有不可废之处,同时也看到了张爱玲在处处为胡兰成开脱。
张爱玲的性格源起
张爱玲出身于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抽鸦片,娶姨太太,母亲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父母长期不和,终于离异。后来父亲续娶,张爱玲与父亲、继母关系更为紧张。
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的毒打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然后父亲把张爱玲关在一间空屋里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得了严重痢疾,父亲也不给她请医生,不给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了。照她想,“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在禁闭中,她每天听着嗡嗡的日军飞机,“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在张爱玲的性格中,有一种寒意沁人的真正的冷。她不像其他女人一样喜欢小猫小狗,对唯一的弟弟也冷眼相看。即使和她最亲密的人如好友炎樱、姑姑也锱铢必较,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对于社会,她也没有多少了解的欲望,一次她坐人力车到家要付车夫小账,觉得非常“可耻而又害怕”,把钱往那车夫手里一塞,匆忙逃开,看都不敢看车夫的脸。有一次空袭后,她和朋友在街头小摊吃萝卜饼,竟能对几步外穷人青紫的尸体视若不见。
她的这种寡言而又冷漠的个性,和她童年的生活密不可分,可是她对于感情和身边的人,却是尽责而又透着一抹温暖,和她固有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一生是一个谜,这个谜源自于她的沉默,或许她从来不曾有过想要剖开自己让别人了解的念头,或许她习惯于让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如同童年被禁闭在那间空屋子里。
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我常常想,张爱玲弥留之际,有没有想到晚年躺在床榻上的七巧?是否也懒得去擦腮上的一滴清泪?
蔚蓝
桀骜,冷漠,爱自由。
现居广东,从事企业管理。
业余作者,不以写字为生。
辗转过一些城市,去过很多地方,
途经诸多美景,尝尽各色美酒,
眼底藏着许多故事。
矛盾综合体,有多少人爱她就有多少人恨她。
转自网络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mxftyy/3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