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针灸改变了现行传统针灸临床模式的“扎针痛”、“心里怕”等不足,使用安全、简单、方便、时效性强,功同针灸!率先开创了一个可以进入家庭实现自我养生的时尚中医保健模式。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砭石,砭石是一种天然的能力养生石,它自身携带远红外热辐射及超声波脉冲振动,贴在穴位上能够深层次刺激经络穴位,辅以按摩,达到针灸的效果。每天可贴敷6-8小时,持续刺激相应穴位。下面就从中医针灸角度说下腹痛的病理病机、配穴及其原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腹痛
一、病因病机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周四旁的部位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引起腹痛的原因颇多,如急慢性肝、胆、胰腺炎症和胃肠痉挛,胃肠急慢性炎症,腹膜炎,盆腔疾患,寄生虫病等,均可引起腹痛。
二、辨证分型
(一)寒证型腹痛
1.病因病机
如果伴有遇热腹痛减轻、遇寒腹痛加重、手脚凉、腹泻等症状,为寒证型腹痛。本型腹痛和外感寒邪、过量食用生冷食物等因素有关。
2.配穴
中脘穴: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神阙穴:位于肚脐。
足三里穴(双侧):该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4指宽,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3.原理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具有调理胃肠的作用,足三里穴具有健运脾胃的作用,神阙穴具有温热散寒的功效。
(二)热证型腹痛
1.病因病机
如果伴有按压时腹痛加重,腹胀,心烦口渴,汗多,便秘,小便黄赤,舌苔黄等症状,为热证型腹痛。本型腹痛和热邪侵袭、过量食用辛辣肥腻食物等因素有关。
2.配穴
中脘穴: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上巨虚穴(双侧):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8指宽处。
内庭穴(双侧):位于足背部,第2、3脚趾间隙。
3.原理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具有调理胃肠的作用;上巨虚穴为大肠的下合穴,具有疏通腑气,调节肠胃的作用;内庭穴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具有清泻热邪的作用。
(三)虚证型腹痛
1.病因病机
如果伴有腹痛时作时止,按压时腹痛减轻,神疲乏力,饥饿、劳累腹痛后加重,饮食、休息后腹痛稍减,怕冷、舌苔白等症状,为虚证型腹痛。
2.配穴
脾俞穴(双侧):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2指宽处。
胃俞穴(双侧):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2指宽处。
中脘穴: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章门穴(双侧):位于腋中线,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
3.原理
脾俞穴与章门穴是脾脏的背俞穴与募穴,胃俞穴与中脘穴是胃脏的背俞穴与募穴,以上穴位配合使用具有温胃健脾的功效。
(四)实证型腹痛
1.病因病机
如果伴有腹胀、按压时腹痛加重、排便后疼痛减轻、便秘、舌苔厚腻等症状,为实证型腹痛。
2.配穴
中脘穴: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内关穴(双侧):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3指宽处。
太冲穴(双侧):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原理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具有调理胃肠的作用;天枢穴为大肠的募穴,调理肠胃,行气祛瘀以止痛;太冲穴是肝经原穴,疏肝理气,解郁止痛。
更多信息,可通过以下途径获知:
联系.
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mxftyy/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