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又称肠道微生态失衡,主要是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活性变化或菌群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其病因与年龄、环境、饮食、药物等因素有关。
我们的肠道菌群分为三大类:
有益菌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以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为代表)。中性菌中性菌数量较多,它会随着身体的状况变化而变化,细菌属性也会发生变化,属于骑墙派。有害菌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最有代表的就是产气荚膜梭菌)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在平衡状态时就健康,失衡时就生病。肠道菌群失调症有哪些什么表现?肠道菌群失调症是很多因素导致的一个共同表现,最主要表现为腹泻(稀水样便或黏液便,有时带有脓血)、腹痛、腹胀、肠鸣,有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什么会得肠道菌群失调症呢?药物包括诸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及抗肿瘤等药物的应用,将会抑制或促进部分肠道菌群生长,引起肠道菌群失衡。这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症最常见的原因。
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三餐中动物蛋白、脂肪、精制糖类的比例过高,导致肠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菌群构成发生着显著改变,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含量逐渐减少,而大肠埃希菌、产气荚膜梭菌等致病菌/潜在致病菌含量逐渐增加,这必将深刻影响肠上皮细胞的功能。肠道动力异常、
肠道动力存在障碍时,食物推进速度减慢,细菌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大量繁殖,也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免疫功能障碍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以防止细菌侵入。一旦免疫功能出现障碍,小肠内菌群就会过度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黄柳向副主任医师提醒: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症最需要做的就是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不主动“招惹”疾病。总结起来就是“避风寒,调饮食,畅情志、慎起居”十二字方针。避风寒平时注意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调饮食在饮食上需要按时按量用餐,不吃油腻夜宵,不暴饮暴食,不吸烟,少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少食生冷、辛辣类食物,少吃不易消化、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富含益生元类食物,如洋葱、大蒜、姜黄、豆类等食物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食用富含果胶类食物,如苹果、山楂、香蕉等,此类食物能为肠道有益菌提供能量,同时抑制致病菌生长。及时补充水分,保证盐分摄入。畅情志调畅情志,怡情养性,保持心情舒畅,及时减压,适当放松自己。慎起居起居规律,不熬夜晚睡,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以肠道菌群为主、关于人体的微生态环境,和人们日常健康、疾病的关系尤其密切。肠道菌群健康应该受到大家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lcftyy/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