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培根 >> 培根功效 >> 正文 >> 正文

无奈的红尘情缘199沈宝山与

来源:培根 时间:2023-2-3

第回沈宝山与曹宝山

沈总名叫沈宝山,现年五十开外,官居建筑集团公司总经理,官场称之为“正局级”。

其实自开放以来,上边就一直强调政企分开,就是企业就是搞经营的,不用挂靠公务员行政级别。但从体制上讲,又是“双轨制”,即企业与公务员干部可以互换,所以想分开都难,企业依然按照部、局、处、科的老套路定级别,封“名号”,拿薪水。

在一个市属企业里,一个“正局级”的头头,就可以称得上是“土皇上”了,因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有权决定企业内部的大小一切事情。虽然还有上级主管,但主管通常负责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家同级别企业,只能属于“宏观调控”范畴。

有个段子这么说:上帝不是不管你的事,因为人太多了管不过来,截止年01月,全球人口总数已经达到7,,,人。

按照以前的通俗说法,一般是把行政13级(副局级、副地市级低限)以上的统称为高级干部。为此,沈总通常称自己为“高干”,理论根据就是来自这种“通俗说法”,并不考虑那种说法,只是局限在建国初期。

沈总有个特点,就是总爱把自己的身世,与历史或现代的名流挂靠,以显示自己的血统高贵、卓尔不群。就如同某相声演员,有个已故演员明明是他舅姥爷,他偏要声称自己是人家亲外孙子。

譬如他姓“沈”,就总想把自己挂靠在沈姓的名人家谱。但沈姓名人他只知道“沈醉”,一次吹牛时,他真说自己与沈醉同宗。但他并不清楚,沈醉是湖南湘潭人,母亲是教师,因喜欢李清照诗“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所以给他取名“沈醉”。

沈总不知“沈醉”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不爱读书。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常自嘲自己“小学肄业”。沈总其实与马未都属于同龄人,如果与“马总”相比,沈总的真正文化程度,可能连“小学肄业”都到不了。

然而,在这个知识大爆炸、“万般皆下品,惟有学历高”的年代,不及“小学肄业”学历的沈总,居然能够登上建筑行当的“局座”,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或者干脆就说他创造了“奇迹”。

古人云:事出反常必有妖。

“事出反常必有妖”出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玉马精变》:“咸曰瑞也,外祖雪峰先生曰:物之反常者为妖,何瑞之有!”

译文:大家都说这是祥瑞,外祖雪峰先生说:事情反常就一定有奇怪的地方,哪有祥瑞?

具体到沈总的“发迹”同样如此,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他能从一介草民,鲤跃成为“高干”,除去人们说的“占风口上了”“踩点上了”“时势造英雄”之外,其中也肯定有“妖”,也就是有奇怪的地方,这是一点也不新鲜的。

譬如,沈总是“小学肄业”,因为那时的小学没发毕业证书,但在他的履历上,学历栏赫然填的是:博士。从小学到博士要经过中学、大学、硕士等学习经历,但他就敢填,敢填的原因是因为有人“敢承认”,既然审核的人承认这个学历,我为什么不敢填?据说起初他还想再弄个“博士后”,后来有人说博士后不是学历,就如同皇后不是皇上一样,没多大用途,他因而才止步。

当然,如果把一个人获得的成功,一味的说成是得益于“妖”,对这个人来说也绝对不公平。因为哲人早就说过,外因不过是变化的条件,内心才是根据。但凡过人的人之所以过人,必然就有过人之处。不然的话,过人就不是“过人”,而是一般的“常人”。

沈总同样如此,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确实创造出过许多傲人的业绩,令许多同龄人、同业人、同事人无法企及。

譬如,他在担任工程队长时,“铁饭碗”还没有打破,整个社会都在吃“大锅饭”,即工资奖金实行绝对平均,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但他不吝秧子,上台就把原来分配制度推翻,率先实行了班组作业承包制,“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当时,这种做法不说在全国,起码在北方的同行业中,属于纯粹的“首次食蟹人”,招惹得不少人来到他的工程队,不是参观推广,而是审核查账,看有没有分配不公问题。因为在人人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这里居然有人奖金超过千元。

再如,当初他指挥重点工程施工,为了争时间抢进度,把百十号员工轰下基础大坑操作,除了上厕所不准上来。买了百十个铝制饭盒,在工程边上的饭馆订饭,员工一天三顿就在操作面吃,他自己同样不例外。

那时的饭馆没有外卖,也没有快餐盒,更没有一次性餐具。从这个角度看,他可以算得上快餐外卖“发明者”之一。

成功人的原因都是相似的,不成功人各有各的理由。而成功人相似的理由只有一个:胆大。

闽南人说:爱拼才会赢。

生意人说:先有胆后有钱。

暴发户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大。

而沈总作为不大不小的“成功人士”,也自然就会有他的理论,他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虽然他不会种地,不知道老农种地产粮食,历来是有科学性的。

从根上说,沈总属于“知行合一”的人,他的头脑里既然有了“胆产理论”,就绝对不会停留在嘴头上,而是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

《培根日记》中说:政治中最重要的才干是什么?——胆大。其次呢?——胆大。再其次呢?——胆大。

沈总确实胆大,他所获得的成功,也确实离不开两个字:胆大。

当年,社会上时兴任职公开招聘,沈总所在的集团也张贴告示,公开招聘一名副总经理,且写明硬件条件是大学毕业,正处级五年以上干部才有资格报名。

那时沈总虽然是个基层副经理,属于“副处级”,学历也是人人皆知的“小学肄业”,但毅然投出简历,竞聘副局级的副总经理。

有句话说:“对于有见识的人而言,那些无知无畏的胆大者无疑是个笑话,就是在平常人看来,他们也有点滑稽可笑”。

当时,沈总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不量力”,确实成了周围人的笑料,集团人事部长甚至来“是我们表达错了还是你理解错了?你知道不知道招聘是有标准的?”

沈总镇定自若,置若罔闻。

最后的竞聘结果,是沈总成功的担任了集团副总经理,在公示资料中,他的学历是“博士”,并附有毕业证书复印件,你可以任意去查,证书绝对出于发证机关,不存在本人私制。他的套路是:既然竞聘文件的附加条件有“学历超过大学本科可以破格提拔”,那我就给你个共和国、乃至地球人的最高学历。

其实,沈总早就知道了竞聘结果,因为13个评委,有26人私下接受了他的“馈赠”,除了他们本人,还有他们的配偶。

正是这次竞聘成功,为他日后荣登集团总经理奠定了基础。

平时,沈总最爱看的一出戏,就是河南曲剧《卷席筒》。

《卷席筒》又名《白玉簪》《斩张苍》等,是河南曲剧传统剧目,也是河南曲剧的经典剧目。剧情基本意思,是一个叫曹宝山的穷苦秀才,最后高中皇榜,被派往河南巡抚,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为亲人雪耻报仇。

沈总喜欢这出戏,是因为他叫沈宝山,戏中人叫曹宝山。此外,当曹宝山当官后第一次亮相,唱出的戏词为“曹宝山三榜得中……”声音透着那么激昂、那么豪迈、那么牛逼哄哄、那么踌躇满志……

他总感觉,自己沈宝山就如同那个曹宝山。

(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ftzyyy/9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