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老中医偏方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老偏方精彩内容!
只需要点击箭头上边的蓝字即可!
产后腹痛
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称“产后腹痛”。《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已有记载。其中因瘀血引起的,又称“儿枕痛”。如《女科经纶》引大全曰:“儿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块,因产时其血破败,与儿俱下则无患。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小腹,不能流通,令结聚疼痛,名曰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为多见。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迟滞而痛。导致不畅的原因,有血虚和血瘀。
1、血虚由于产后伤血,冲任空虚,胞脉失养,或因血少气弱,运行无力,以致血流不畅,迟滞而痛。《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失血太多,则气亦虚馁,滞而为痛。”
2.血瘀产后正气虚弱,起居不慎,寒邪乘虚侵入胞脉,血为寒凝,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不宣,瘀血内停,恶露当下不下,以致腹痛。《万氏女科》云:“腹中有块,上下时动,痛不可忍,此由产前聚血,产后气虚,恶露未净,新血与故血相搏而痛。”
本病的特点是发生于新产后,痛在下腹部,多为阵发性,不伴有寒热等症。临证时应与伤食腹痛,感染邪毒腹痛等鉴别。伤食腹痛,多有伤食史。痛在脘腹,常伴大便异常;感染牙毒者,多有恶寒发热,恶露臭秽,其痛持续不减而拒按等。
产后腹痛,有血虚血瘀之分。血虚者,小腹隐痛,按之痛减,恶露量少色淡。血瘀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暗有块。
1.血虚
[主要证候]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耳鸣,便燥。舌淡红,苔薄,脉虚细。
[证候分析]由于产后失血较多,经脉空虚运行无力冲任失养故小腹隐隐作痛而喜按。气血亏损,故恶露量少色淡。精髓不足,故头晕耳鸣。血虚津液不足,大肠失润,是以便燥。舌淡红,脉虚细,为产后血虚之征。
[治法]补血益气。
[方药]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方中当归、熟地、阿胶、麦冬养血滋阴;人参补气;山药、甘草扶脾健中;续断补肾养肝;佐肉桂少许,取其温通。全方具有补血益气之功。如津亏便燥较重,去肉桂,加肉苁蓉温肾润肠。
若血虚兼寒,证见面色青白,腹痛得热则减,手足逆冷,脉细面迟,宜养血散寒。方用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当归桂心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方中饴糖、炙甘草、大枣温中补虚,生姜、桂心温阳,当归、芍药养血。且芍药与甘草合用,为芍药甘草汤,具有缓急止痛之功。共成甘温建中补虚缓急之剂。
2.血瘀
[主要证候]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热稍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路有块,或胸胁胀痛,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涩。
[证候分析]寒邪人侵,血为寒凝,或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而不通,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血得热则运行稍畅,故疼痛得缓。肝郁气滞不宣,则胸胁胀痛。舌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征。
[治法]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方药]生化汤(方见堕胎、小产、滑胎)加益母草。
方中当归,川芎活血行血,桃仁活血化瘀,炮姜温经散寒,甘草和中缓痛,加益母草以助活血散瘀之力。全方为温经活血行瘀之剂。若小腹胀甚于痛,胸胁胀满者,属气滞血瘀之征。上方加枳壳、乌药、广木香,以理气行滞消胀。
注:本文摘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供中医专业用),主编:罗元恺,副主编:曾敬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习老中医偏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