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培根 >> 培根功效 >> 正文 >> 正文

一得斋记观玉海楼

来源:培根 时间:2025/1/20

□杨新元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每个时代总有一批知识份子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书,而且印书、藏书。到晚清时代,浙江就有四大著名的藏书楼:浙北南浔的嘉业堂,浙东宁波的天一阁,嘉兴海宁的别下斋,还有浙南温州瑞安市的玉海楼。嘉业堂、天一阁我都曾多次进去过,而玉海楼却一直无缘观览。前年我到温州采风,专门去瑞安参观玉海楼,以了却自己的一个夙愿。

那天上午春雨霏霏,我在友人的陪同下,走近这幢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逾百年的玉海楼。据友人介绍,玉海楼为清代大儒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玉海”原为书名,是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所写,他自诩此书“如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而此意思正符合孙氏父子建藏书楼的本意。因此,就借书名为楼名,将藏书楼取名为玉海楼。

CFP供图。

玉海楼左临瑞安市的湖滨公园,与绿荫蔽天的古榕遥相辉映。此刻,这座建于年的江南著名藏书楼,以一种典雅、古朴的风韵,呈现在我的面前。白墙黑瓦,飞檐翘栋,没有宏大福贵的气派,却有精致内敛的风韵。友人告诉我,玉海楼集藏书功能、浙东优秀民居特色和私家园林风范于一体,占地平方米,由藏书楼、百晋匋斋、孙氏故居和后花园四个单位组成,三面环以池塘,前后凡两进,面阔各五间,楼有廊,前后相通。

我看到,玉海楼的大门上悬有清李文田书的“玉海书藏”匾,左右嵌以郭沫若书的“玉成桃李”“海涌波澜”的青石联。走进大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厅堂门楣上方的郭沫若和潘祖荫书的“玉海楼”匾额。楼的西首有“园厅”名“恰受航”,取杜甫“小航恰受两三人”的诗意。孙诒让先生生前多在此著书,并收藏了百余块晋砖,所以,这里又称“百晋陶斋”。斯人已逝,晋砖依旧在,不禁让人有些唏嘘。

走进藏书楼,可以看到孙衣言先生的玉海楼藏书记:其中有,“乡里后生有读书之才,读书之志,而能无谬我约,皆可以就我庐,读我书。天下之宝,我固不欲为一家之储也”这样几句话,这大概是孙氏建藏书楼的初衷吧。玉海楼原有图书八、九万卷,均系孙氏父子恣意搜求所得,其中多乡帮文献、珍籍善本。孙诒让卒后,善本图书多归杭大收藏。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我想像,当年一些渴求知识的“乡里后生”,长衣马褂,在这里静静地翻阅着自己喜爱的书籍,汲取着人类知识的精华,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玉海楼的藏书楼部分为前后两进,三面环水,每幢五楹二层,左右游廊相通,虽然是下雨天,却可以在前后行走而不撑雨伞。从书楼的建筑来看,可以明显看得出是仿照了“天一阁”的模式。楼层高敞,二层南北向均为排窗,利于通风。东西向均为如意封火山墙,我想,这主要是从防火、防盗,保护书籍的目的出发吧。

而最有建筑品味和文化内涵的,还数孙氏故居了。整幢建筑古朴典雅,前后三进,依次为门厅、花厅、正楼,走在里面,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门楼五间加两廊,花厅五间,正楼七间,在同一轴线上,左右对称,规模、级别依次提高。厅与厅之间用大小天井分开,解决了采光问题,意寓四水归堂。

在“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玉海楼内徜徉,我仿佛看到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衫马褂,面容清秀的孙诒让在这里著书研学,读书会友。孙诒让幼承家学,从小随父居北京,游江苏、安徽、湖北三省。期间结识了大江南北的巨公名流,前辈学者俞越、座师张之洞都很喜爱他。同治七年(),孙诒让考中举人。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却官运不顺。光绪元年(),他三应礼部试不第,从此离开官场,埋头治学。

自年其父孙衣言为他建楼至年离世,他的活动多以玉海楼为轴心。这20年间,正是晚清东西学冲突与融合最为剧烈的时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其间还发生了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孙诒让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boglasses.com/ftzyyy/11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